第512章、收獲的季節-《靖明》
第(2/3)頁
這種局面會隨著皇帝和太子的年紀更大而越發明顯。
想當年,大明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的一番心血落了空,到晚年時大明朝野又是怎樣腥風血雨?
人人都會思量那種可能,人人都預測著將來可能的腥風血雨。
長壽皇帝給兒子們、給朝臣們帶來的這方面壓力,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朱厚熜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這一切,畢竟皇權仍在。雖然他創立了許多新制度,但因為他本人的不同,如今的皇權實則更加穩固、強大。
就算他來一個虛君嘗試,陡然巨大的變故之下,不僅他的兒子、勛臣們會不答應,文臣之間都將立時因此陷入不可避免的內斗而耽誤大明進步的勢頭。
慢慢來,慢慢來……
……
到了皇帝已經在位這么多年,文治武功已經到了這種程度,接著指導大明官民去做哪些事的就只用看皇帝日常言行了。
皇帝如今的喜好就三樣:發明,雜書,問案。
發明那一項就不用說了,當初蒸汽機之功多了個新世侯,早就讓人震撼于皇帝對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的重視。
雜書這一點也有端倪,畢竟之前就有御批三國,如今更是熱衷于讓許多院士包括新進醫養院的新科進士李時珍去編撰各種書籍。
這些、天文地理、醫書……各種各樣的書籍,在幾十年前自然都是非主流的雜書,上不得士林臺面。
而問案,并不是說皇帝喜歡親自審案了,而是開始喜歡抽調各種案件卷宗來看。
從朝廷的大案要案,到地方府縣的民間小案,似乎都很喜歡。
配合皇帝滿足他這個新喜好的,是都察院的海瑞。
懂事的重臣理解這其中的意思:皇帝是在用這種方式提醒他們,憲條、黨綱、律例,是天子在吏治上最看重的事。
你們盡管施展才干,朕就盯著你們記不記得這些。
搭配著雖然更低調了但根系、實力更龐大的廠衛體系,誰也不敢低估皇帝掌握的信息量。
皇帝就這么準備著迎接他的四十實歲萬壽大典,而各藩國的國主、王儲、重臣陸續踏上大明的國土。
朱載墀是和嚴世蕃一起經朝鮮回來的,遼王朱憲焮與沈煉、李等人與他們匯合后一同出發。
草原那邊,朵顏汗國、兀良哈汗國、喀爾喀汗國……趕著羊馬、帶著皮毛,也都到了大明的北境。
廣州港外船隊頻至,南洋諸國已經見識或聽聞了南洋海師在緬甸、交趾戰事中的所向披靡,他們北上的心情無比忐忑。
大明也該打夠了吧?
而吐蕃那邊,紅帽黃帽、世俗權貴,都因大明的態度必須做出抉擇。
時間所剩不多了,大明表明了態度不會插手高原上的內部事,若得承認,就能名正言順徹底壓下其他人。
大明內部,諸省都由總督出面,帶著賀禮進京。
皇帝已經過了大明天子四十歲的這個檻,后面當真就是要祝壽了。
大明已經被皇帝治理成了這個模樣,到了“中老年”,也許那些猜忌兒子、臣下的戲碼又會上演,當然要有底線思維。
勛戚權貴們同樣如此:一場大戰之后,功勞如暴雨。今年論功大賞,不知又將多出多少公侯伯。而皇帝回京后開始拉住韁繩,只讓有限的一個往西的方向仍舊前進,那就是要刀柄入庫、馬放南山了?
接下來就該輪到功高難賞的那些人時常覺得脖子涼了。
這便是朱厚熜意識到的思想太難改變:史書上血淋淋的故事在那,深信時代真的不一樣了、這個皇帝不一樣的人,還是太少。
沒辦法,太多人沒有篤信不移的資本。
若有萬一,便是人頭滾滾的下場,誰敢梭哈大賭?
朱載垺更早從昆明回到了京城,隨同的還有沐紹勛的兒子、黔國公世子沐朝輔。
緬甸那邊,沐紹勛和楊博得在那邊繼續控制局勢。
而交趾那邊,過來的同樣是靈璧侯、平湖侯的兒子,他們本人,依舊駐扎越北、越南,等候大明的處置。
乾清宮里,在萬壽大典開始之前,先是宗室、勛戚的賜宴。
多年以來,朱厚熜面前又是兒孫滿堂。
皇長孫還在昆明,但太子大婚之后,皇太孫倒是已經出生,生于皇帝北征凱旋后的臘月底,賜名朱翊镋。
既是兵器,又有個黨字。朱載墌將去越北,朱厚熜給他的另一個定心丸就是仍舊把太孫留在京城好生教導。
只是不免讓人想起若太子有個萬一,難道要重演叔侄舊事?
不能純照青史舊事來猜度,別過于陰暗,皇帝如是坦白對太子說,讓太子倍感尷尬:爹,我已經是個為了大位會想得那么極端的人了嗎?
現在宗室勛戚面前,朱厚熜的心情倒是很好。
“都是一家人,是功臣,國戚,有些話倒可以敞開了說。”朱厚熜明火執仗,“打下了藩國,既為大明將來,也為安置你們。朕非薄情寡恩之人,讓諸藩都遷居京城,主要是為了糧儲號大計。大明雖遼闊,良田沃土卻少。無法集中力量,如何積蓄實力、根除外患?如今,那些外藩之地你們倒盡可去得。”
說罷看著朱載墀:“東瀛那邊,封些郡王打理些產業,還缺許多人吧?”
“正是!父皇,兒臣正為此事發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