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制造價值-《大漢有活爹》
第(3/3)頁
劉徹剛開始一直在想,霍海的策略和自己的策略,似乎目的是一樣的。
但是,中間哪里好像有點不一樣。
但是劉徹沒想通。
換個人只是淺顯的看過經濟學著作,可能也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對霍海來說特別簡單:“陛下你沒搞錯吧。”
“你降低百姓收入,然后加重稅,然后印錢造幣,這不是搜刮市場么,從百姓口袋里打劫。”
“可如果你增加百姓收入,減輕賦稅,促進商業繁榮度,提高交易的頻率從而提高稅收,這個時候再印錢造幣,是順應市場需要。”
劉徹歪頭,攤手:“有區別?”
霍海:“這么說吧,如果百姓錢多了,商戶和手工業者還有農夫,都知道現在大家有錢,只要自己夠努力,也就能賺到更多錢,自己也能變有錢。”
“于是,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就會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如果之前的狀態是市場上有一百件商品,那么他們積極性提高后,市場上會有五百件一千件,兩千件商品。”
“這個時候,陛下你投入新錢進去,購買商品,也是在完成正常交易,幫助生產者變富有。”
“如此循環下去,無論是國家還是百姓都會越來越富裕。”
劉徹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你是說,如果是正常交易正常收稅,會有更多商品……”
霍海:“陛下,你們是不是搞錯了?你們以為錢是財富?以為搜刮錢算搜刮財富?!不是的,錢是用來交易的工具,不用錢交易用貝殼交易用絹布交易也一樣,錢只是一個媒介而已。”
“產品才是財富!”
“要讓錢花不光,不是要搜刮百姓的錢,而是要刺激百姓去生產產品,讓產品數量暴漲,產品數量對應的就是財富數量!”
“就好像那煤礦,它在山上就是石頭而已,要有人去把它挖出來,制作成水洗煤、無煙煤、煤球,才是產品,而那些工人拿高工資了?不是啊,他們在創造財富,給他們的工資是刺激他們生產產品的熱情啊。”
霍海把手中的泥胚放在了田埂上,對眼前的花瓶泥胚很滿意。
劉徹一邊思考一邊給大棗,夸獎道:“你這尿壺做的不錯。”
“桑弘羊,我們再去合計一下。”
霍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