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們都是聰明人,他們也不可能團結一致,如果他們能團結一致,這些年也不會被劉徹拆遷乃至強拆了。 所以,霍海根本不在乎什么公卿王侯集合在張歐的旗幟下。 張歐只知道他干這件事情的時候,所有公卿王侯都跟著發(fā)聲了。 但,張歐知道有多少公卿王侯中的聰明人已經投了嗎? 剛剛發(fā)言最厲害的劉勝、曹襄等人,早就跟霍海簽了協(xié)議了。 他們可是花重金購買了水泥新式紅磚以及混凝土橋梁等多種東西的專利使用權。 不久之后,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封國封地開廠,修路。 這投入之巨大,是張歐想象不到的。 劉勝和曹襄現(xiàn)在在草堂上喊得兇,還不是因為其他公卿王侯都在喊,他們是為了喊而喊,才能混入其中,蒙蔽其他人。 他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 現(xiàn)在公卿王侯大家差距不大,可如果自己搞新經濟,家族財富暴漲,而其他公卿王侯沒跟上,那不就等于是他們掉隊了,等于自己脫穎而出了? 這可是朝會的利益是利益,商會的利益就不是了? 所以他們早就走上了霍海的路,成了霍海的同路人。 此時站在霍海的角度,試想一下,霍海看到三路大軍對著自己打過來了,其中兩路大軍的統(tǒng)帥,都是演員,已經跟自己投了。 那么,又怎么會感到害怕呢? 特別是曹襄,曹襄已經完全站在霍海這邊了,或許曹襄不是特別聰明,但是他卻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善于問問題。 雖然有時候他的問題有點蠢。 但有時候真有用。 曹襄在長安大街計劃之后就問過霍海,如果他要修建一條從他治所附近的幾個山區(qū)出來的路,需要多少錢。 當時霍海就給他算了,需要五百萬左右。 按道理來說,這五百萬投在這種小地方,是虧炸的。 但是,那只是按道理來說。 不久后曹襄就在劉徹那兒得知了治水計劃。 當治水計劃之后,就意味著,整個原渭河河道會變成通航的運河。 這一下,就變了。 因為平陽侯國之所以叫做平陽,就是因為它在平河之陽。 平河通汾河,汾河從晉國故土直通黃河! 涇渭交匯入黃河那段路本來就是通航的。 換句話說,只要渭河的運河段修成,那平陽和長安就在同一個水系了! 這也就意味著,只需要損耗四成,就能把糧食運到長安,包括平陽其他產物,全部都是損耗四成重量的糧食,就能運到長安。 只要曹襄在自己侯國修通了幾條路,就能把根本不值錢的東西全部運到長安來,價格立刻翻三倍! 有這個利益在,修路的錢,只需要今年糧食產出來,就能回本,還能賺。 也就是說僅僅需要修一條路,曹襄侯國的收益就會三倍起跳,根本不知道上限再哪兒。 而與此同時,曹襄在自己侯國跟著霍海的操作辦,就能賺錢,雖然賺的不如長安多,但是這能少的了? 甚至于曹襄都跟劉勝已經談過了。 劉勝作為中山王,本來是要修一條路,走黃河水道,只是到時候過三門峽需要加大一次消耗,這樣貨物送到長安,勉強能賺個百分之十。 但是得知曹襄這邊通水道了之后,劉勝來了靈感。 實際上曹襄要發(fā)展的話,就會在平河上修建碼頭,既然如此,自己中山國干嘛還要走黃河? 劉勝只需要聯(lián)絡一下趙王劉彭祖,在滏陽河和洺河在邯鄲交匯的地方修一條路,就能完成轉運。 雖然劉彭祖這個人對下面的人比較差,而且疑心病重,但劉勝畢竟是他兄弟,有錢一起賺他不愿意? 如果劉彭祖不愿意,那劉勝大不了就往滏陽河上游走一點,在那邊修一條路,雖然要多修一點,但多花個半年也就回本了。 到時候還不用給趙王過路費。 當然,如果劉彭祖愿意,那就更好,因為到時候整個晉趙之地,就等于完全連通了,其實只需要三條路而已,到時候,本來一文不值的那些東西,全都可以搬來長安。 而他們這次聯(lián)合,劉徹知道,劉徹一點意見都沒有。 劉徹能有什么意見?本來這幾個地方的糧食,就是屯著往北運,打仗的時候用的。 如果戰(zhàn)爭使用的糧食變少了,這些糧食運來長安發(fā)展,豈不是更好。 劉徹又有什么好反對的? 而且,他們越修路劉徹越開心。 因為能運糧食的路,反過來也能運兵! 以前馳道沒有往這個方向通,有時候發(fā)生什么事情了,處理起來還有點費勁。 以后水道通了,那趙國中山國甚至更遠的地方再也不存在造反問題了,一旦造反,這么好的路,怎么運送輜重都行,大軍朝發(fā)夕至。 所以,路越好,對劉徹的統(tǒng)治越有好處。 自從水泥出來之后,靠水系的諸侯、王,不少已經看到了發(fā)財路,看到了自己應該做什么。 張歐雖然懂利益聯(lián)盟,但卻不懂,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以前跟你是一條聯(lián)盟的人,現(xiàn)在不一定是一條聯(lián)盟了,時代變了。 新的時代,能知道交通的重要性的人,才能走上第一梯隊。 這個第一梯隊,必將代替原來的公卿王侯之家。 …… 一直到朝會結束,霍海都沒有站出來說什么,讓張歐大失所望。 張歐不明白,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為什么霍海不急。 難不成他覺得自己可以頂住這么多公卿王侯的壓力? 走出朝堂,張歐看到孔延年把孔安國逼到了遠處。 這個大侄子對著自己的二叔咄咄逼人,厲聲訓斥著什么。 雖然聽不清也看不清,但張歐感覺有些不妙。 小黑子司馬遷從旁邊走過,一邊感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 張歐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霍海走出來之前,被曹襄給堵住了,曹襄:“霍老弟,你們霍氏又開始賣瓷器了,居然不提前通知我一聲。” 霍海小聲:“提前讓大家知道了瓷器的好處還能大規(guī)模制造,豈不是又跟鹽鐵一樣被拿到朝會上討論?” 曹襄哈哈大笑:“我管家可是花重金定制了豪華版,說是只比給陛下用的至尊版差一點點,先給我家發(fā)貨。” 霍海點頭:“必須先給你發(fā)啊!” 劉徹定了幾十套至尊版,準備給公卿王侯一家賜一套的,這家伙自己去買了豪華版,肯定要給他先發(fā)貨啊,要是發(fā)晚了,他退單了。 瓷器是霍海給百姓準備的禮物,從一開始就準備全面推開,而不是一點一點拿出來賣高價。 原因是瓷器對比陶器更容易清洗,更容易保持衛(wèi)生,能避免傳染病的大規(guī)模流行。 霍海可不想剛剛發(fā)財,結果感染上什么這個時代治不好的病。 曹襄:“對了老弟,我準備找你一起去打獵的,都跟陛下說好了借用他的上林苑了,結果陛下叫我別煩你,說你有事兒要做?” 開春后的確就可以打獵了。 霍海:“哦,我要寫書。” 曹襄縮頭:“書?別跟我說書的事兒,我最近在耍錢。” 霍海:“逗悶子的書。” 曹襄重新綻放出笑容:“啊?是嗎?寫好了一定通知我!我先看!” 霍海:“你放心吧,到時候大規(guī)模發(fā)售。” 曹襄攤手,大規(guī)模發(fā)售?能有多大規(guī)模?還能有多大規(guī)模?你霍海雖然有錢,但總不能請一萬個人來抄書吧。 ———— 這章寫寫改改,我怕有的東西寫出來不好,怕有的東西可能不過審。寫的很磕巴。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