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詳細計劃整整談了兩天。 才大概把細節敲定下來。 用霍海的話來說,打壓一批,分化一批,拉攏一批。 不能過于明顯的讓他們感覺到在整他們,威脅他們的統治力,免得他們聯合起來反抗。 本來眾多羌人平時自己都不互相聯絡的,一盤散沙,別被搞的突然聯結在一起了。 至于打壓哪一批,又分化哪一批,又拉攏哪一批呢? 打壓出頭鳥,分化不安分的,拉攏老實的。 這個打壓,不是抽一巴掌壓制一下,是打倒在地押赴刑場。 出頭鳥這一部分人的麾下,直接給他散了,消化掉,消化到各個需要工人的商人、工程隊伍里面。 分化的這一批,把他們和羌人首領分開。 至于這拉攏的一批,讓這些老實的羌人首領得到獎勵,入朝為官或者成為大商人,都是可以的。 這事情,以李廣出頭去做。 不過,來到金城的羌族首領們,還是強烈要求見霍去病。 而來到金城的商人們,聽說霍海在這兒后,也是想要和霍海見一面。 霍海哪有功夫理他們? 不過最終,霍海還是開門見了幾個人。 這個帶頭的人,叫做丁賜,霍海認識。 丁賜,開國功臣陽城侯丁復的曾孫。 之前劉徹召集天下官二代富二代們來到上林苑欣賞火槍問世,震懾天下,就把他給招來了。 當時霍海得知丁賜在臨沂這個小地方辦事兒后,還教丁賜了一道臨沂炒雞。 之后發生的事情過于震撼,讓丁賜力求留在長安。 大漢發展的太快了,如果再回去瑯琊郡,那就趕不上趟了。 更何況自己還不只是回去瑯琊郡,而是回去臨沂這個小地方。 但是,自己在長安什么都不會,又如何自處? 丁賜想到了霍海教的炒雞,想要開一家店,一邊賺錢糊口,一邊在長安學習。 但是丁賜無門無路無錢,沒辦法在長安活下去。 找了好久,丁賜終于找到了路子。 大農令顏異。 大農令,是景帝留下的稱呼,實際上現在朝堂上的人一般根據傳統習慣,把這個位置稱作大司農。 大就是三公九卿之意,司就是管理農就是農業。實際上這個職務不只是管理農業,還管理財政,管理貢賦。 貢賦就是貢品和軍賦,也就是各地貢獻給皇帝的珍貴土特產和臣民向君主繳納的軍車、軍馬等軍用物品,君主再給予回賞。 說白了就是……漢代版本的轉移支付。是賦稅比較特殊的一部分。 大司農這個位置,是劉徹要給趙過留著的,但是趙過現在太年輕了,別說大司農,治粟都尉都還沒輪上他。 得卜式上位大司農或者相關高位后,才有位置騰給趙過。 所以,劉徹就從官員里面選了個清正廉潔的典范出來出任大司農的位置。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而這個清正廉潔的典范,正是復圣,常務副圣人顏回的后代顏異。 顏異,正是瑯琊郡臨沂人。 雖然說當初顏異跟著他老爹顏高來長安,都已經三十多年了,顏異壓根不認識丁賜。 但是說其是故陽城侯丁復的后代,顏異還是開門見客,會見了丁賜。 丁賜也不客氣,進屋就闡明了自己的困境,并且表示,自己想要留在長安學習,但是苦于家道中落,身上沒有錢財,在長安也沒有熟人,以前的舊人也找不到了,希望顏異能夠支持自己一把。 顏異其實是有點糾結的,和其他二位半圣孟家荀家不同,顏家從來就是把孔子教給老祖宗顏回的東西當家學傳的。 說白了,顏家歷代都以顏師二字當己任。 他們傳的就是儒學。 現在有個老鄉求上門,借一筆錢去學習。 按道理顏異應該借的。 問題是對方學的不是儒,而是要去學新學派科學。 顏異就要考慮影響了。 不過最后,顏異還是決定,這錢借了,不,不是借,是送了。 原因也簡單,霍海當初可是夸孔子是圣人,是有史以來最厲害最有智慧的人。 雖然當時霍海的舉動,是為了和孔安國斗嘴,扯虎皮拉大旗,但的確是抬高孔子地位沒錯。 別的人這么抬,沒意義,而霍海抬,就很有意義。 霍海,文壇大家,新政改發起人,萬商鼻祖,太子宮詹事府詹事。 霍海抬轎子,那才是真抬轎子。 而且霍海的《兒童六課合訂版》還包含了《道德》而道德中,主要選節有七成是儒家的內容。 所以,是友非敵。 于是,丁賜得到了這筆贊助,留在了長安讀書。 作為投桃報李,丁賜把這事兒搞的長安人盡皆知,一時之間也是傳為美談。 顏異上任大司農后,就開始熟悉業務,很快就發現了清晰的發展脈絡,就去詢問過霍海是不是現階段要大搞經濟作物。 而因為顏異的位置特殊,霍海也是把一些必須要他知道的事情告知了他。 總之就是,經濟作物要搞,但首先要搞糧食蔬菜,經濟作物還是其次。 但是,經濟作物又不能不搞。 霍海還是跟顏異推行了男耕女織的思維,講小地方的人最好還是男耕女織,而大地方的人自然是要享受工業福利的。 至于經濟作物,在工業化產區自然是要大規模生產的。 于是顏異就在任上請教趙過,開始定制新的計劃。 制定完計劃后,顏異需要一些人來執行,于是就把丁賜找了回來。 丁賜拿了錢之后,在長安開了一家臨沂炒雞。 并且這臨沂炒雞還是霍海發明的。 這玩意兒流行起來就很快。 因為確實好吃,所以生意很火爆。 丁賜很快就賺回本了,開始擴大規模,請工人,又選了幾個在長安的有天賦的老鄉,教他們臨沂炒雞。 等他們接手后,自己就在學習。 很快,丁賜也大學畢業了。 不過因為他來得晚,沒有趕上大學升官考試,沒跟兒寬一樣為官。 他開始經商了。 這個時候,顏異就找到他,希望丁賜可以去敦煌四郡,辦差事。 一就是調配種子,配合工作,把朝廷需要各地種植的農作物給推廣開,比如新一季馬上要在這邊種植棉花,就需要丁賜去推動。 二,就是幫助在這里收攬貢品,主要是收攬西域和羌人的貢品送回長安。 雖然不是當官的,但拿到了差事之后,丁賜也就成了黑頂商人了,所以他來到金城后,雖然他資產在大家中間是個小卡拉米,但所有商人還是以丁賜為馬首是瞻。 丁賜此時見到霍海,就把自己這大半年來的事情給講了一遍。 霍海點頭:“干得不錯。” 既然在長安開了炒雞店,又把手藝傳給了不少臨沂老鄉,那就算是把手藝傳下去了。 丁賜撓頭苦笑:“不經商時,我見霍大人如井底之蛙望天上月,經商后,我才知道霍大人如這浩瀚宇宙,而我就是卑微的一粒塵土。” 霍海:“你還沒等到屬于你的時機,好好干吧。” “你準備在這邊做什么生意?” 丁賜:“準確的說,我還沒決定好要做什么生意。” “我先過來看一趟,找一門生意,然后回去在股市上公開招募投資,創建公司,目標是創建一家可以在股票交易中心上市的量級的公司。” 霍海來了興趣,大漢已經有這種年輕人了嗎? 直接脫離實業,目標就是上市。 霍海來了興趣:“那么你想要做什么樣的生意?” “或者說經過你的考察,你覺得什么生意可以做到上市?” 丁賜有點不好意思說。 霍海:“你別不好意思,你就當我是投資者,你要說服我投資,請開始你的表演。” 丁賜:“其實從一開始,我發現,做糧食生意,肯定是穩賺不賠,必然賺錢的,但是跟大司農顏異大人聊了天之后,我了解到糧價之所以穩定不動,是因為陛下在后面調節,所以糧肯定是不能做的。” “然后我來到金城后,考察了三個生意,這三個生意我覺得很有希望做上市。” 霍海:“說說看。” 丁賜:“第一個生意,是羊皮。” “長安的皇家研究院發布的科學報中,有人總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處于穩定狀態下所排開液體的重力。” 其實,浮力定律這種事情,大漢這邊老早就有人知道了,只是沒人把它總結出來罷了。 因為《曹沖稱象》這個故事記載在三國志中,并不是當做科學發現記載的,和渾天說還有圓周率等記載方式完全不同,就純是用來夸曹沖聰明的。 所以,理論上很早就應該有很多人知道浮力定律了,只是沒有做成公式公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