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世界版圖的擴張-《大漢有活爹》
第(2/3)頁
“在鮮卑帶走了大量的鮮卑戰士和民夫的得到了補給后,我們來到了這兒,這兒是肅慎,遼東的北方。”
“這里冬天氣溫低至恐怖的零下四十度。”
群臣驚訝。
不少人也是看科學報的知道氣溫什么意思。
所謂零度就是水結冰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百度就是水燒開的溫度。
均等分為一百分,人的溫度差不多是三十七度。
而零下五度,就冰冷徹骨了,零下十五度摸鐵器,就能扯下來一長肉皮。
零下二十五度,穿兩件棉襖,站在寒風中吹風,只需要半小時就會被凍得沒法走路,超過一個半小時,就得死。
零下四十度?什么概念?
葛三繼續:“但是這里土地肥沃,土壤直接能攥出油來,夏天氣候差不多是三十度左右,能種一個季度糧食,不過肅慎人以漁獵為生,并不種植。”
“而在肅慎,下官也得到了一次補給,于是下官開始從這里,探查以前大漢沒有資料的海岸線。”
“這里盛產老虎,出產在北方非常流行昂貴的人參。”
“這里往北,有不少肅慎人發現的各類礦山,有些地方礦純度高到挖下來就能用。”
“不過這一片是平原,但是往這個方向走,這里這里這里,是山脈,再繼續往北就是連綿的山脈了,因為這里不適合漁獵,所以肅慎人都不往這邊去。”
大家仔細的思考了一下,那這個地方其實是挺富裕的。
這個地方的問題在于,冬天,養不活多少人,所以肅慎人口才幾十萬的樣子。
但是這個地方夏天搞不好能養幾百萬人,幾百萬人的資源,幾十萬人分掉了。
這其實分的很多了。
難怪這些人都在打獵,因為人口少,很難把山里打空。
葛三繼續講述:“但是這個地方還是有原住民的,比如這里住的是丁零人。”
丁零人,后來是融入了匈奴之中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還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也是放牧的族群,生活空間是貝加爾湖附近。
因為這個時代氣候還好,所以這里還能生存,他們常年都在和匈奴對抗,被壓的直不起頭來。
如今衛青坐鎮北方餐食匈奴,也在嘗試和丁零人聯絡,收服丁零人。
葛三指著地圖:“這里的人,和丁零人居住在幾乎同樣的區域,更靠東,但是這些人并不定居在這里,他們并不喜歡和其他部族有利益沖突,所以經常主動退讓,一退,就到了這兒。”
葛三拉開地圖,大家才看到他探查的海岸線全貌。
這海岸線,幾乎和大漢從北到南的海岸線一樣長!
很多人都驚訝,零下四十度氣溫的肅慎往北,還有這么大的區域?
葛三:“實際上,一直到這兒,到了夏天,都是要化雪的,但是到了這里,就是永凍區域了。”
“這邊的生存環境,遠比南方惡劣,但是這些人并不喜歡生活在南方,因為他們吃生肉。”
群臣:“啊?”
葛三:“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因為目前我們大漢的科學家讓我們已經知道,食物如果腐敗吃了就會生病甚至死人,而他們并不懂,他們只知道,在這里可以吃生肉,在這兒吃生肉會死,所以他們并不是特別喜歡南下,只是有時會南下。”
不南下不行,不南下有時候會滅族。
葛三并沒有在朝堂上講,是因為講出來感覺不太好。
目前這些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人,因為很遙遠的一個大范圍區域內,資源就夠養活一小家人,所以這里的人是以家作為生活單位的。
整個區域內,就他們一家人。
但問題是,就算沒有科學家,自然也讓他們知道了,內部通婚是要滅絕的。
所以,他們內部有以妻待客的行為。
實際上就是為了借種。
科學的稱呼叫做,保持基因的多樣性。
但有時候,一直不會有人過來,怎么辦?去哪兒可能找到人?
往南走,一定有人。
所以,他們時不時會有人南下,其實南下的人肩負的是整個族群的命運,避免族群直接消亡。
但是葛三不太好在朝堂講這個。
葛三繼續:“他們住的是冰穹頂。房子和穹廬是一樣的,但是是冰雪做的。”
群臣更懵逼了,啊,這也行?
葛三:“所以下官推測,他們可能是炎黃之后的時代,北方草原上北逃的人,畢竟他們知道穹廬的結構,但是又就地取材用冰作為房屋的材料。”
還真讓葛三猜對了。
的確是兩千年前過去的,是炎黃之后的幾百年后,是夏朝之前的時代。
大漢北方講究的規矩是,活得下去的活,活不下去的去北方草原。
草原上也一樣,活得下去活,活不下去了要么去南方搶,賭一把會不會死,要么去環境更惡劣,但是競爭壓力更小的北方。
這也是丁零人的由來。
所以,實際上北方冰原上的人,是丁零人和匈奴人。
目前他們還說不上是因紐特人。
當然了,因紐特人在前世的名字是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而這一世終于反過來了。
因紐特人目前還沒有稱自己為真正的人‘因紐特人’而是稱呼自己為‘我們冰雪中的人’所以,葛三也沒有給他們翻譯個名字。
因為草原上的人蔑稱是匈奴,正式稱為草原人,所以就叫他們冰原人。
葛三講述起了冰原人的習慣。
什么獵殺海豹,什么生活的環境,有比黑熊大四五倍的白熊,什么的,聽得莊熊羆一愣一愣的。
熊就是熊,羆就是棕熊,莊熊羆小時候身體不行,他爹給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虎背熊腰的。
現在一看是草率了。
應該取名莊冰熊啊!
看群臣不信,葛三:“陛下,臣廢了些力氣,和兄弟們一起,獵了幾頭白熊,肉沒法帶回來,但熊掌腌制后帶回來了,還有熊的皮毛給陛下帶回來了。”
葛三一揮手,等在后面的人,展開了一張北極熊的皮,走了出來。
劉徹的上林苑里多的是熊,他還不知道棕熊黑熊多大嗎?黑熊真的有白熊的四分之一?抬舉黑熊了吧?!
這恐怕一頭正常的黑熊連這白熊的八分之一的重量都不到吧!
其他大臣也是去過上林苑的,自然知道熊多大,都很驚訝。
是真的,皮都見著了,有什么好說的。
葛三:“只可惜沒有鐵籠子,不然抓一頭活的帶回來。”
劉徹:“一頭?要抓抓一家……一家沒法繁衍,抓個兩三家吧。”
霍海撓了撓下巴,別給北極熊整絕種了就好。
葛三繼續講述起了冰原人的故事。
“冰原人,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所以,但凡是從筆直的巨大森林植物轉變為苔蘚草原然后冬天會覆蓋冰雪的區域,都是他們的生活環境。”
“他們生活在南方的族人時不時還會南下,帶一些木頭上去,不是為了燒火取暖,而是做珍貴的工具家具。”
“而他們還有很多人生活在更北方,完完全全的冰封世界,到了冬天,他們就住在冰屋里,依靠一盞海豹油燈來取暖。”
“這個海豹,就是嘴臉有點像豹子,但身上和魚更像,有點像比較大的水獺,臣也獵殺了兩頭,但是沒有抓到活的。”
劉徹點頭:“不用,繼續講。”
葛三:“因為北方需要很大的范圍才能養活一家人,所以他們冰原人的人口其實不多。”
“總共差不多五萬左右,但分部范圍是東西數千公里的范圍。”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在大漢,一個縣的范圍怎么也生活萬人了,但是在冰原上,這么大的區域,也就能養活一家人,最多四五個人。
葛三指了指地圖上的沿岸。
“這是我們這片區域北方的海岸線,這里雖然是海岸線,但是到處都是冰,這里往這兒有一個比較熱的區域的海洋,可以坐船上去,有幾個島嶼。”
“而這兒往東往西,都是……冰。”
“臣和手底下二十個人,在同一個點,挖了三天三夜,沒挖到低那么厚的冰。”
“臣在軍中時,跟天象學家落下閎學過一些東西,臣斗膽判斷,那是一塊巨大的,和大漢差不多大的冰蓋,浮在大海上。”
“那就是北極,而北極點,就在這里。”
大臣們,懵逼了。
北極點,什么玩意兒?這又是什么概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