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章)科舉來了-《大漢有活爹》


    第(2/3)頁

    這很簡單,天下實行郡縣制加封國制。

    如果當官的全是貴族后代,那你這個郡縣不郡縣,和封國制有什么區別?

    等形成定勢后,大官僚家庭,無非就是輪流坐莊的魯王趙王一樣的罷了。只是他們的封地在全國循環輪轉。

    所以,劉徹第一步就是要掐斷郡縣制中的貴族來源。

    這就涉及到選人才,從平民中挑選人才上來。

    別以為這個舉動會破壞大漢的局面穩定。

    事實上很多貴族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全當官員。

    就有些貴族,如此聰明,看不出自己的三個兒子中有兩個是廢物?

    萬一那廢物兒子當官惹出禍來,豈不是把另外兩個也連累了?

    而另一方面,平民一輩子只能做平民的話,未來當其中一些有能力的人,開始積累出了一些能量,卻苦于無法出頭,他們會做什么?

    秦崩重演?

    所以,封國這邊實行推恩令,郡縣這邊選拔人才,兩套并行,是大漢加強統治的方法。

    就算是貴族也很明白。

    但是,明白歸明白,任何人不能說出來。

    就好像所有人都明白美帝是霸權,但你不能說,說了他就要整你。

    本來作為霸權,他就時時刻刻都要整別人的,你還當出頭鳥,不是上趕著把自己的名字往被整名單上寫?

    不知道你頂不頂得住。

    這也是張叔不敢寫了的原因。

    劉徹不見得會整霍海,誰知道霍海說的,是不是劉徹本身想要往外說的?

    但是張叔去說,那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不過霍海并沒有在這上面過多糾結,而是繼續:“當時,有一個問題擺在陛下面前。”

    “既然不能選親了。那么,選賢,還是選能。”

    大家都認為,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是三大哲學問題。

    其實,這三個問題,是閑人的三大問題。

    忙人的三大哲學問題是。

    舉不舉。

    任人唯親還是避親。

    選賢,還是選能。

    別的事都可以不會干,只要這三件事情做對了,保你權傾朝野一世英名。

    當然,做砸了,無論有多牛逼多厲害,都會被連累死。

    而現在,擺在漢武帝面前的問題,也是怎么選。

    舉不舉,劉徹已經確定了,必須舉。

    不舉就是不行了。

    好的,舉,怎么舉。

    是賢,還是能。

    這個問題看起來沒啥問題,選賢能嘛,一起選。

    不是,完全不對。

    不可能同時選賢能。

    因為,賢能,它就不是一個體系的。

    如果選能,那就是要選一波能人出來當官,在他們當的過程中,考察他們是不是個東西,是不是個人。

    問題是,選出來的這些人,代表了大漢朝廷的臉面。

    哪怕這選能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只要有一個畜生,那大漢的名聲就算是給敗壞了。

    如果選賢,那就是要選一波有道德的人來當官,那就注定了他們中有一大堆都是廢材。

    因為絕大部分時候,是沒有那么多賢的,是沒有那么多道德標兵的。

    選的是道德表在的沒黑點,而不是選擇的道德表現出來的亮點多。

    那么問題來了。

    還有一種人,道德也會沒黑點。

    叫做‘只要我不做,我就不會錯。’

    是,這個人可能沒有虐待父母欺負兄弟的記錄,看起來不是個壞人。

    但是,他爹媽有可能病死在他面前了,他也沒有出錢去治療。這個人的兄弟有可能餓死在他門外了,他都沒開門救濟。

    這一類人一旦當了官,你還想指望他有作為?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選賢還是選能。

    這么一聽的話,似乎選能的性價比比選賢高得多啊。

    選賢,注定了會有一大堆廢物和懶蟲混進來,選能不會。

    但,大漢從開國到現在,道德水平之敗壞,導致劉徹這個皇帝不得不往死里抓法律,連續任用酷吏,不斷任用酷吏,都剎不住這股風氣。

    如今又去選能,不出十年,所有的能人,將會被現在的貴族同化,變成同一種東西。

    那為什么還要選?

    讓一群沒有道德的廢物當官,雖然干不了好事,但也造不成什么破壞性。

    讓一群沒有道德的天才當官,生靈涂炭。

    霍海繼續說著:“當時,陛下兩種都做了準備,都做了選擇。”

    劉徹發了招賢令。

    招賢令這東西就很有的說。

    因為,他實際上是在找能人,但命令本身叫做招賢,意思就是說,我要找能干人,但是招募進來的,只能是本身就是賢德的人。

    可是,除了這種方式,劉徹還搞了舉孝廉。

    舉孝廉,那就是找道德標兵了。

    其實,劉徹之前發的招賢令還沒啥意思,歷史上,等舉孝廉成了常規制度,最終卻沒幾個能干事兒的人時,劉徹才忍不住又發了求賢詔。

    說感覺衛青不行了之后,朝堂就都是廢物了,‘名臣文武欲盡’,所以要求能人。

    只可惜,一個政策執行這么久之后,已經回不了頭了。

    文翁點頭:“的確,無論是發旨意尋找能人,還是舉孝廉,都是嘗試,陛下兩邊都在嘗試。”

    霍海:“這不就是您的功績了,您發明了第三種方法。”

    “教!”

    雖然說教育是自古就有,春秋戰國也是有老師的。

    甚至有官方搞學術研究的地方。

    但真沒有官學。

    而文翁,是第一個嘗試的人。

    當初文翁石室建立后,文翁把一批學生送到了長安。

    那時候長安可沒有太學,所以是先有了學生,后有了太學。

    當時文翁派遣他們到長安學習,也就是丟給劉徹了,讓劉徹想辦法。

    反正隨便找個老師學學也行吧。

    而這時候董仲舒又獻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董仲舒獻策,是為了培養儒學官僚。

    而文翁是讀春秋的,他送來的學生當然也是儒學官僚,就對上了。

    于是,劉徹就招募在長安的這些來的學生,都考試。

    考過了,就進太學。

    招募五十人,成都和齊魯占據了大半,別的地方小半。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個人數占比的問題,讓劉徹有些猶豫了。

    太學制度,似乎也不太好。

    因為這么搞下去,那朝堂豈不是全是蜀郡和魯國的官員。

    事情也就擱置了。

    但是今天在霍海這兒,說法就不同了:“文老師您建立了第一所官學,這肯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今長安流行新學,這新學和官學一結合,那不就有了培養人才的制度了。”

    選拔人才能選拔出來多少?

    定向培養需要的人才,然后在里面選拔,難道還選不出又賢又能?

    以前的問題是,如果只是招募能人,你能看到他寫文章就知道他有沒有能力,但是看不到他的道德。

    如果選賢,各地官員推舉的‘賢人’,應該是賢的,畢竟他們也害怕自己丟了烏紗帽,所以不敢選太離譜的。

    但是這些人有能嗎?

    那一群人在一起,都有賢,官員推舉來的是能人,還是親人?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親人。

    這豈不是等于皇帝不在任用自己親近的人,而任用官員們親近的人?

    這是什么邏輯?

    為什么董仲舒能說服劉徹?真以為是因為劉徹需要董仲舒的這點政策?政策劉徹都知道了,直接用就好了,干嘛要給董仲舒好處?

    實際上是因為,儒家本來就講究道德,所以,在儒家內部選能,就等于他們都被教育過‘賢’了,要比直接選能,要好那么一丁點。

    但是,培養人才就不一樣了。

    霍海:“選賢,不一定不能有能。只要我們建立官學,讓全民所有的小孩,小時候讀小學,讀完小學讀中學,讀完中學讀大學,自然而然可以在培養的整個過程中,既培養能,又培養賢!”

    文翁:“賢真的是可以培養的嗎?”

    文翁自己選學生都是先選德,然后再教育。

    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文翁可以這么選,繼任者還會這么選嗎?

    萬一繼任者到時候又先選親,再教育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