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司馬遷在報紙上看到了文翁的文章。 文翁在報紙上提出了好幾個新的意見,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肯定】【三個考試】: 【肯定新學的正確性,建議向全國推廣新學,代替舊學。 肯定官學的優越性,建議大漢建立全國官學制度。 肯定科學的創造性,建議大漢培養子民,提高全民平均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內驅動力。】 三條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結論,【建議大漢舉國建立官學,所有私人學校課程和教材必須同步官學。所有適齡小孩年滿五歲開始蒙學,七歲開始讀小學,六年小學之后讀中學,六年之后選擇深造或畢業。深造者繼續讀大學,或是技術類學校。】 然后就是【建議實行德教,全面推行道德教育。但實行能考,以能力選拔人才。 不一定讓所有人都成為人才,但一定要努力讓所有人都成為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在其中選拔人才。 中學選拔小學畢業生入學,以各地方自主出題(在官學題庫中自主)進行考試。 大學選拔中學畢業生入學,由朝廷每年出題考核,取成績最優部分。 朝廷選拔官員,從大學畢業生中,選取國考最優者錄取。 三種考試,保密出題,糊名閱卷,力求公平公正公開。】 三個肯定,提出教育骨架。 三種考試,小考,中考,國考。 分明是要讓所有學派都失去成為官員的資格,只有走國考路線,國家讓學什么,才能學什么,學成后,才能當官啊! 在周鴻升看來,這下全完了。 本來按照周鴻升的想法,未來朝堂全都是儒生。 儒生成為官員,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子孫的利益,就必然推崇谷梁學。 那么到時候,自己的谷梁學代替公羊學,最終自己就能成就思想領袖。 自己成為思想領袖后,看朝廷給不給自己復爵吧。 復,那自己家就是貴族,谷梁學專門保護貴族的利益。 不復爵,那自己就是家傳大儒,以后學生只會更多。 無論怎么走,都是贏。 但現在,第一步就出現問題了。 董仲舒帶起儒家才多少年啊,儒家在朝堂成為主要力量才多少年啊,就要完蛋了嗎? 要知道如果舉孝廉這一套或者按照太學考試那一套,無論是哪一種,最后都是儒家崛起的。 所以,周鴻升和石德才那么急。 司馬遷端起茶又喝了一口,吹了吹茶葉:“哦?這有什么好急的?” “他能寫文章發新聞,我不能么?” 周鴻升和石德心中已經在比中指了,雖然他們不知道比中指什么意思:你個裝逼犯,不就是因為你能寫新聞,所以我們才來找你? 司馬遷:“文翁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在官場,那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要發文,不能懟他,得從側面迂回。” …… 清早,文翁看著報紙,忍不住點頭稱贊:“厲害,有趣,有趣。” 司馬遷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就給出了回應。 文章給同樣是【三個肯定】加【三個考試】。 所有寫的東西,都和文翁寫的一模一樣。 所有列舉的數據,舉的例子,都和文翁類似。 甚至有一種他是來幫文翁說話的的感覺,各種舉例,加強了【三個肯定】。 肯定科學的作用。 肯定新學的好處。 肯定官學的厲害。 但是,司馬遷走的方向完全不同。 司馬遷認為新學非常好,所以必須要采用簡體字,采用拼音,讓更多人能更簡短的讀懂孔孟荀的經典。 肯定了官學的厲害,大談教育的厲害,教育的好處,大談孔子開創學校,雖然不是師的發明者,卻是學的發明者。大談孔子的偉大。 肯定科學的作用,夸贊大漢的發展,但指出如果科學傳播到了匈奴等人手中,會對大漢造成巨大的危害。 同時如果壞人心術不正的人拿到【科學】,將會對大漢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然后借著文翁【德教能考】瘋狂的發散拆解。 文翁就說了一句德教,而司馬遷把德教說出花兒來了,并且通過各種論證說明,德教就應該是儒家的德,結合之前提到的官學和新學。 所以司馬遷得出了結論,應該由大漢朝廷出錢,讓所有孩子從小學習儒家,大力發展簡體字和拼音教學,力求讓所有孩子都成為儒家弟子。 然后小考考德,中考考德,大考考德。 嚴格的篩選后,必須要道德過關,要精通儒家,才能進大學。 進大學后年齡上人才成熟,思想上,才是一個合格的大漢子民。 此時有了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成熟,學習科學才能做到為國效力,而不是成為危害國家的危險。 只有思想和身體上雙重成熟,明白了君臣關系,明白了如何愛民,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官員。 所以,國考需要考儒家,附帶在某些特殊技術崗位上,考一些有關專業的問題。 文翁寫的文章不長。 而司馬遷的文章比較長。 幾乎是根據文翁的文章,拆解下來,挨個挨個的分析,然后每每分析到最后,就會得出答案【儒家是標準答案】。 這兩天看報紙的人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 本來第一天文翁發完文章后,法家、黃老道學說傳人都是非常不滿的。 因為新學基本上就不學哲學相關的東西了,最多是學道德。 而道德課程,大部分選的是儒家,小部分選的是道家墨家的經典。 大家其實是有點不爽的。 以前是全國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讀得起書,所以大家沒法搶。 現在,有人提議舉國讀書,那可就不同了! 如果舉國的人,學什么,那什么就是第一大學派! 很多人都對文翁的提議不是特別滿意。 還有就是,以前的官員選拔,都是門蔭,是貴族內部提拔。 就算不提拔嫡子,也是庶子上臺。 一個家族幾乎年輕子弟都是官員,有能力的就當大官,沒能力的就在小地方混著。 現在,你要改成考試,純按照考試成績來選? 結果,第二天司馬遷的文章又來了。 大家又不瞎,雖然看見司馬遷條條都在分析文翁,都在給文翁做補充。 但實際上每一條都在挖文翁的老底。 這分明是杠上了啊! 啊?現在打嘴仗直接用新聞報紙打了嗎? 這還是開天辟地頭一遭啊! 大家也是忍不住關注。 果然,第三天,報紙上刊登了文翁的文章【儒必須學,但不必考】。 文翁認為,考儒,是本末倒置了,孔子只是教人道德,什么時候考過。 明白人都看的出來,文翁在后退,儒必須學,就已經很退讓了。 而第四天,司馬遷刊登了文章【儒必須考,但不只考】 司馬遷認為,孔子的《論語》寫的是什么?不就是孔子日常考教學生們,然后記錄了下來了?怎么能說孔子只教道德而不考呢? 但是時代變化了,現在需要科學,所以不能只考儒家,應該人人都要共通儒家,但各自有各自的技能。 所以,儒應該是一門主課,再搭配另外一個主課,以及這個職業用得上的副課,成為考試題目。 很明顯,司馬遷也退讓了。 從大考儒家,帶著考點別的,到儒是主課,每個人考的主業也是主課,其他的是副課。 這個爭吵很漫長。 雙方一直在拉鋸。 大家也是全程看著動態。 文翁是多少年的老官員了?還不知道這種事情怎么推行? 所以一開始,文翁就蓋住了一個大利好,沒有放出來,然后等著質疑上門。 然后,再慢慢的松口。 而司馬遷呢?其實司馬遷還真不需要什么全考儒家必考儒家。 司馬遷需要的是,讓所有儒生看到他在為儒家戰斗,他是儒家的戰士,是儒家的領袖,并且還為儒家儒生爭取到了利益! 突然,有人感覺不對勁了。 怎么你們兩個吵上了。 你文翁不是學春秋的么?你司馬遷又是在代替誰?看字里行間像是谷梁學? 等一下,公羊和谷梁吵起來了? 什么時候國考,科考,成了你們內部的事兒了? 我們不是人嗎? 但此時,他們發出來的文章,已經沒人關注了。 大家都在關注著文翁大戰司馬遷呢。 一個是上一個時代碩果僅存的,一個是后起之秀。 一個公羊,一個谷梁。 一個走新政路子,一個力求繼續走招賢路子。 最終,文翁放出了大招。 【《新時代的百家》 ——副標題《儒乃做人之道,科學乃治國之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