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全場都轉頭看了過來。 要說現如今大漢的企業代表,誰能超得過梅黑夫的名聲? 如果這套體系搭建起來,那最占便宜的就是梅黑夫。 因為后來人都得考試,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 而梅黑夫呢?直接就在頂峰上坐著。 很有可能直接平調到朝堂當一方大員。 而且以他的經驗,未來他可能是司馬相如那個位置的有力競爭者。 霍海:“你說。” 梅黑夫:“霍大人,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比如,有一個人,建立了一家企業,企業規模和同關煤礦一模一樣,也是座煤礦的,同關煤礦給大漢交稅多少,他們就交多少,同關煤礦養活了多少大漢子民,他們就養活了多少。” “這個企業的董事長或者說總經理,按道理來說,社會地位應該和我是一樣的吧?” 大家都想了一下,忍不住點了點頭。 企業不是衙門。 既然官企不能一體化,只是人員可以一體化。 那么梅黑夫的話的確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這個私人煤礦的總經理,和梅黑夫這個朝廷高官,對于社會的作用是一樣的。 但是回過頭來,他們地位卻遠不如梅黑夫。 因為梅黑夫隨時都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一部之主官,甚至退一步可以去任何郡當太守綽綽有余。 而這個和梅黑夫實際上每天干的活兒是一樣的,能力也是一樣的人,卻沒有這種可能。 梅黑夫繼續:“那么,這個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依舊當他是個平民?” “難道朝廷不應該把他這份能力給利用起來嗎?” “再有一個,如果他沒有任何權利,只是一個平民,那怎么杜絕我這樣的人,通過朝廷的力量去打壓他和他的企業?” 曹襄在旁邊都聽蒙了:“梅黑夫你這是胳膊肘往外拐啊。” “你這個設想,不是幫外人說話?作為朝廷企業的管理者,全部利益歸朝廷或者歸陛下,當然應該有權利,他是私人企業,是給自己賺錢的,有什么好說的?” “比如我手底下有個人,開辦了這么大個煤礦,然后我還要讓他有和你一樣的權利?那不是他僭越,是我僭越啊!” 大家轉頭看向曹襄,咦,這家伙在這方面腦子還是清醒的。 的確啊,你給私人賺錢的,你憑什么有資格和給皇帝賺錢的人一個地位,你什么檔次? 梅黑夫擺了擺手指:“不不不。” “無論是私人企業,還是國企,對國家的意義是一樣的,因為朝廷想要收多少稅,就收多少,無論是私人的還是朝廷的,能養活的都是一樣多的人,能提供的稅收也是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朝廷的企業具有帶動意義,可如果到了同關煤礦這種規模的企業,是不是朝廷企業,都有帶動意義,只要這家企業也是真心忠于大漢的那就是一回事。” “唯一的區別是,朝廷企業,陛下有朝一日需要錢了,可以把它賣了。” “但是,這可能性并不是太大。” 如果不賣,那就是一回事。 對于私人來說或者官員來說有區別,但是對于國家來說,區別真不大。 這個時候梅黑夫看大家還在思考,專門停頓了幾秒,然后才繼續:“而我說的問題是另一回事。” “比如這個人……就叫張三吧。” “張三有一家煤礦,和我梅黑夫的煤礦規模一模一樣,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一樣,對朝廷教的稅收也一樣。” “但是他無論怎么發展,利益都是屬于煤礦的,他也永遠是這家煤礦的總經理,而我梅黑夫,如果能競爭超過他,那就是天大的利益。” “兩家超大煤礦開創的市場擺在這兒,假如我用點朝廷內部的小手段,把這家公司打壓下去,豈不是市場就歸我一個人了?那不需要干別的,出貨量就暴漲。” “那我自然而然就立大功了,立大功后,豈不是就升職?” “那豈不是……百年之后,整個朝堂內部,都是這種人?” 是啊,正經競爭哪兒競爭得過這種手段?如果這樣就可以升職,那未來能升上去的一定都是這種人。 誰有能力說自己不動用權利,就和這種鉆空子的人發展一樣好一樣快?開掛嗎? 所有人都思考了起來。 對啊,實際上這個設想中的梅黑夫,不是為了朝廷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升職。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需要博弈的問題。 按道理,今天站在朝堂上的人,都是官員,應該無視這種問題才對。 但實際上,今天在朝堂上的所有人,幾乎都有另一個身份,資本家。 倘若有一天不當官了怎么辦? 豈不是自己也要面臨這樣的惡意競爭? 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給不給私人資本家政治權利的問題。 現場有些人是勛貴,是侯爵,但是有些人可不是。 就連今天來當托兒的金北也思考起了這個問題。 自己只要做得好,很快就能入主中樞,最多也就是五六年最多不超過十年二十年。 那自己說話在同僚那兒什么重量? 而未來做橡膠產業的人,和自己同樣的體量,卻被自己的同僚完全管轄,吃死了。他們哪兒敢反抗? 但反過來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豈不是以后什么都屬于朝廷什么都屬于皇帝本人?哪不對啊! 滿朝文武突然意識到了一點。 不能這樣啊,如果這樣的話,那不出十年,天下財產,全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了! 以前說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那是形式上的。 現在有可能成真了啊! 但是劉徹也不想要全天下。 劉徹早就已經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天下是一千,皇帝占據百分之百,也只有一千。 如果天下是一千萬,皇帝只占據百分之一,那也是十萬。反而多出一百倍。 這種惡劣的競爭能行得通,那誰還做私企啊?那不都跑去當官去了么? 那不又回到了原點么? 整個大漢的經濟活力豈不是瞬間消失?又全變成老樣子? 你說用法律去保護他們?沒用。 一句話,只有有話語權,能上的了臺面,才能避免這一切的發生。 說白了,資本家也需要一個上升通道,表達自己的途徑。 霍海:“朝廷百官,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開這樣一個朝會,并且開會的越來越密集了,隱隱有了固定開會的趨勢。” 李蔡補充:“不是隱隱有了,而是已經固定了,目前在朝堂縱覽全局的三公九卿每隔三天就要開會一次,只是大朝會和中等朝會,是隨機的而已。” 霍海:“既然如此,朝會固定化,三公九卿作為小朝會核心,每次開會按需求擴充一定人數。” “中等朝會每隔一周開一次。大朝會每隔一個月開一次。” “同樣的,建立一個由非朝廷官員組成的會,也用來議事,就叫議會。” “議會沒有小議會,而是上議會下議會,上議會是由大資本和重要的國企管理者構成,每個月開會一次,而下議會擴大為有一定規模的數量,規模和大朝會人數一樣,每隔三個月開會一次。” “而如果有需要,陛下可以隨時召開任何一個會。” 這個上下議會和大中小朝會的形式,其實就把權利分的稀碎了。 這本來就是劉徹一直在追求的東西。 理論上大中小朝會和上下議會,需要皇帝先交出權利,然后再開會。 但是事實證明,強權從一個人身上剝奪出來,最終也還是會匯聚在一起,所以霍海提都沒提什么立憲這些東西。 劉徹聽完后起身:“朝會的確應該固定舉行,如今每次舉行都讓羽林郎通知,光是這一件事情,朕就增設了一千羽林衛。” “朕不是養不起這一千人,而是這一年戰爭死去的良家子越來越少,過幾年大漢可能抽湊不齊這么多羽林衛了。” “挨個用人通知也麻煩,就固定化吧。” “至于議會,的確是好方法,但是,這個議會的話語權有多少,在哪些方面有話語權,需要進一步商討。” 這件事情很簡單。 話語權就意味著,議會討論結果,必須要登報。 總不能劉徹說‘朕臉厚,他們討論他們的,朕一概不聽。’那肯定是不行的。 起碼討論出來的東西,大部分時候是要實行的。 而一旦這個議會討論的大量東西都實行了,百姓知道后就會認可他們的權利。 一旦百姓認可了他們的政治權利,那這波人的政治地位就抬上來了。 也就是說,朝會的人,是擁有很高濃度權力,同時有一定的權利。而議會的人擁有很高濃度的權利,同時擁有一定程度的權力。 說白了,就是新政產生了一批新特權新貴族,這批人要上位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