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章)萬炮齊鳴(節日快樂)-《大漢有活爹》


    第(2/3)頁

    那讓你為官,那不是耽擱事兒么。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復開十個會才能做,那一年做一千件事兒,整個衙門的人豈不是不用回家了?

    真當蠟燭,燃燒自己是吧?

    把蠟燭都燃燒完了,讓大漢官場留下一堆棒槌?

    卜式趙過他們也覺得張湯司馬相如說的有道理。

    但有時候,張湯司馬相如給了高分,趙過卜式也會給低分堅決打擊。

    原因也很簡單,有些人對科學的認知屬于一知半解靠猜測。

    張湯司馬相如不那么熟悉,所以自己也看不出來這些考生再瞎扯淡,所以就給高分了。

    被趙過他們看出來后,堅決給低分。

    而大部分時候,九個人的意見差別不大。

    畢竟那種沒本事卻能考糊弄糊弄進前一千名的人……你還別說,他們都是些人才,雖然不能讓他們考上進士,但可以掛個名讓他們去有些特殊部門去。

    最終,審閱結果送到了劉徹手中。

    劉徹此時正在和李蔡說這個事情呢:“這一次,參加科考的人中,勛貴子弟只占據百分之三,百官子弟只占據百分之八,合起來才百分之十一,而將士子弟,高達百分之四十五?!?

    “你覺得這次的第一名,會不會是一個良家子?”

    李蔡就是良家子將士出生,自然是對他們有好感的:“按比例看臣覺得很有可能,臣也這么希望。但是具體落實到事情上,那就純看運氣了?!?

    劉徹點頭:“確實。”

    王內侍端著盤子:“陛下,結果出來了!”

    按照一開始定好的規矩,結果出來了由劉徹親自審閱,親自審閱后再放榜。

    所以現在結果就寫在榜上,但不一定放出去。

    這畢竟是第一次科考,劉徹很激動,抓過了榜單,拉開看了起來。

    這一次,劉徹要選八十八人。

    不是只留八十八個人當官,而是前一千全部留下當官,但是大部分要發往地方上。

    甚至包括去其他侯國封國做商稅收稅官。

    但要選出八十八人重點培養。

    所以,榜一拉開,就是第八十八。

    “貝伯,丹徒縣人?”

    王內侍急忙翻開了本本:“這個貝伯,年齡三十六歲,三年前在丹徒為小吏,后來陛下不是邀請天下年輕才俊都來觀禮圍獵嗎?”

    “那個時候貝伯是跟隨會稽郡太守的兒子來的長安,來到長安后,就干脆不回去了,而是找到了工作,在牧場做送奶工?!?

    “送奶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把奶送到訂奶的客戶家里時,天斗還沒亮呢,所以貝伯就報名開始學新學?!?

    “他讀完小學后開始自學,同時在平陽縣運輸公司做賬房?!?

    “大概是三個月前,他離開了平陽縣運輸公司,而成為了平陽侯國丞役,以這個名義報考,被平陽侯選送。”

    劉徹恍然大悟。

    這應該是個很好學的人,在他工作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他對于新學樣樣精通,于是在科考消息傳出來后,曹襄這個家伙為了拉高自己推選的人的成績,就請這個貝伯加入了平陽侯府然后以推舉生的身份產考。

    所以雖然是侯爵推薦的,其實卻算是小企業中誕生的讀書種子。

    可惜年紀太大了。

    這要是擱在五年前,這個年紀再上個幾年班就得嗝屁了。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代,也不好說。

    劉徹點了點頭,繼續看。

    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劉徹看的很認真,不是怕有人從中作梗作弊,而是真的想要了解所有人的來歷。

    很快劉徹發現,正統的上過學的人,數量遠比自學的人多。

    越是讀書時間長的,寫作能力越強。

    從老儒生轉化來的新學生,引經據典特別厲害,文章加分加的多。

    而在一線工作過的人,對于新學的科學知識掌握的非常牢固。

    雖然這些參考的人肯定人人都看過所有期的科學報,但一線工作過的人能完全看懂且記下,甚至可能實際驗證操作過,所以普遍在這方面偏強。

    整個名單不出劉徹預料,良家子的子嗣占據了四十七個名額,這可是一半以上了!

    原因也簡單,新學一開始就是從軍隊中開始的,最開始第一批學習的除了將士,就是一些年紀大的將士的子女。

    而最終八十八人名單中,有十八個年輕的將士,還有二十九個將士子弟。

    其中,雖然有勛貴子弟,但是目前正在軍中任職的勛貴子弟才有人考上,而那些沒有任職的勛貴子弟,那是一個都沒考上。

    那么多參加考試的,一個都沒有考上的。

    百官子弟也有,一共只有八個,按比例看,和他們參考比例差不多大。

    如果從地區看的話,長安咸陽三輔這一塊的人,占據了二十三個。

    如果再長安久居兩年半以上就算的話,這個人數將會高達六十五。

    除了長安,成都有十八個人考上。

    再然后就是齊郡魯國合起來有十七個,惜敗。

    簡單來說,參與新商改越深入的,中的人越多。

    其中如果按照公司來計算,和同關煤礦有關的,有十三人!和鐵路相關的有九人!

    和建筑行業有關的有八人。

    和運輸行業有關的有十四個人,比同關煤礦還多!

    沒有任何職業,就是全心全意學習,然后備考的,一共有三個人。

    其中一個是洛陽富戶,五年前移居長安,結果家里長輩去世,不知道該做什么生意,就干脆什么都不做,免得把錢敗光了。

    結果無所事事所以關心新學,在學習中找到了同伴,最終居然一舉考上進士。

    還有兩個,一個是長安新城拆遷富,一個是灞陵旁邊的農戶,算半個拆遷富。

    這個分布和霍海猜測的一樣,和百官勛貴猜測的完全不一樣。

    劉徹閉上眼睛開始思索義妁的話。

    義妁說她做各種測試時,調查過新學學生的成績。

    義妁發現,如果以貴族非貴族來劃分群體,雙方在長期學習新學后,知識水平和表現出來的智力,是一樣的!

    貴族,根本沒有比任何人強一丁點。

    也就是說,只要是同樣的學習環境下,人數占據絕對劣勢的貴族,根本不可能和普通人競爭。

    如果科舉一直這么持續下去,也許幾十年后,會出現朝堂上一個貴族官員都沒有的情況。

    劉徹這才感覺霍海答應給貴族們的保底是有道理的。

    劉徹最終,把目光望向了頭名。

    劉徹不喜歡庸才,只喜歡最天才的人,劉徹喜歡把一切的寵愛好處全都給最好的那個人。

    雖然現在還沒有殿試,選出來的不是狀元而是會元。

    但是能在這個考試考第一,那可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

    劉徹看完他的身份后,更是確定這是個天才!

    倘若是個百官子弟考第一,那不稀奇,畢竟耳濡目染,對政策十分了解。

    但這個第一,是個煤礦工人!

    “居元,同關人,同關煤礦礦工。”

    就算再多看幾次,劉徹都覺得神奇。

    第一,居然是個平民,居然是個同關人,是個礦工?!

    劉徹伸手接過了王內侍手中的本本,自己看了起來。

    一邊看一邊問:“這個姓居的考生,你那天去看,有沒有看到長什么樣?”

    王內侍小心提醒:“他不姓居,他名字叫做居元,沒有姓氏。”

    劉徹愕然抬頭。

    中狀元的居然是一個無姓之人?。?!

    王內侍:“第二頁有寫,居元,家里祖祖輩輩沒有房子住,一直住在同關一座山上的山洞里?!?

    “他爹這一代第一次修了一間泥巴房屋,搬到了山下住,而本地讀過書的取名先生就給他取名為居元,意思就是他是他們家‘居住房屋的第一代人’。”

    劉徹翻頁,果然,第二頁有寫。

    元就是第一個、第一名、起點、初始的意思。

    因為是會元,所以居元的資料特別多,劉徹仔細的看了起來。

    看著看著,劉徹來了興趣。

    這個居元,還是個道德標兵。

    遠近聞名,連李蔡和大將軍都認識。

    劉徹抬頭一看,李蔡根本不說話。

    難怪不說話,原來他之前就認識居元,知道居元奪魁之后,不敢多說一句,害怕說不清楚。

    在這個資料上,都把居元寫成道德圣人了,簡直是個志誠君子,居然感化了李記衛伉兩個臭名昭著的勛貴子弟。

    甚至居元身上還有很多能當做勵志故事教育小學生的故事。

    比如什么用沙練字。

    比如他賺錢了想要給母親買房子,卻被母親棍棒教育讓他要奮發向上,先緊著學習。

    這些寫出來都不像是真的。

    劉徹是習慣了擺拍新聞的人,看到這種簡介后,自己都感覺假,這像是安排出來的。

    能夠安排這種簡歷的人,有多厲害?

    劉徹抬頭:“第一第二閱卷組所有人禁止離開閱卷場。”

    “宮里所有繡衣使者禁止離開皇宮?!?

    “準備車駕,通知羅烈,奉車都尉黎篤,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朕要巡視同關?!?

    “禁止通知其他任何人!”

    王內侍立刻就去辦。

    劉徹看了一眼李蔡:“朕的好丞相,跟朕走一趟吧?!?

    李蔡抖了下,突然意識到,這個時候,是從三年前開始到現在,唯一一次有可能扳倒霍海的時機到了。

    只可惜,這個時候暗中敵對霍海的人,絕對抓不住這個機會。

    李蔡知道劉徹在懷疑什么,但居元是真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