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禁止圈地的手段-《大漢有活爹》
第(3/3)頁
因為這意味著千萬大漢工人給朝廷創造收益和稅收之后,要養六千萬學生。
就算每年只有八百萬人,六年義務教育,那也是四千八百萬學生。
很花錢的。
就是不知道劉徹舍不舍得。
如果舍得,那大漢就收緊褲腰帶,最近幾年先減慢一下發展速度。
等文盲率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的時候,人均三千的工人們工資會暴漲,到時候大漢就有錢了。
劉徹有一個疑惑。
這如果讀了書的未來月薪都一萬大錢兩萬大錢,甚至更多,那哪兒來的那么多錢。
霍海不得不提醒劉徹,錢只是個數字,大漢目前的穩定的經濟政策只是用合適的錢來表達大漢所有勞動者的勞動成果。
讀了書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平均的勞動能力,遠超過普通干苦力的,勞動成果就會暴漲,人均工資暴漲也是正常。
只是,這是最后一次暴漲了。
當所有人都成了讀書人后,工資再漲也不會出現幾十倍暴漲了,只能每年慢慢漲一點,一邊吃新科技的福利,一邊吃通貨膨脹的效果。
劉徹反應了過來,自己數錢數迷糊了,又把錢是什么給忘了。
除了人和錢,霍海還關注到一些不同一般的東西。
很多地方上,有先見之明或者說有消息來源的人,開始收購土地了。
霍海的霍氏商行,還有劉徹自己的人,都在全國范圍內收購土地。
目前大漢越來越多的土地屬于兩人。
之所以買土地,有兩個原因。
第一,發展需要地,地在自己手里,未來隨時要用劃線就行,不用去處理糾紛,也不會被人突然高價敲詐。
第二,拿到地之后,可以以很低價格租給農民,讓他們種田,從而保證糧食。
如果地一直那么貴,而當工人這么賺錢的事情一直持續,又有幾個人會留著種地?
他們都會去當工人。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
【農用地不得修改使用性質。】
如果農用地永遠都是農用地,只要不批準,永遠不能修房子不能修路,不能建立工廠搞商業。
那就沒那么多人買地了。
就算有人買,價格也起不來。
只有能拿到商用批條的人才能把地的價格變高。
這樣一來,價格高的不是地,而是條。
第二個問題解決辦法還是這一條。
只要在某些產量大區,禁止農用地轉商業,那這些地方就發展不出商業,那住在這里的人就沒地方當工人,就只能種地。
雖然還是會有很多人下定決心離開,但更多人會留下。
不過這一條霍海只是遞給了劉徹,并沒有如警察體系那樣在朝會提出,一定要實現。
因為霍海實際上是在提醒劉徹,土地使用權和擁有土地是兩回事。
允不允許擁有,和允不允許使用土地,也是兩回事。
霍海自己手握這么多地,也不想坑自己后代。劉徹愛設定程度多深的政策,霍海都接受。
要是劉徹規定土地為大漢所有,私人只能購買使用權,霍海也接受,畢竟自己擁有這么多土地到時候直接轉化為使用權,能賺一點是一點。
如果劉徹規定私人可惡意繼續持有土地,那這些地就分給孩子算了,以后重點就是多生點,把地分開點,免得有人惦記。
等霍海把這幾個問題梳理清楚,有了打算時,已經過去了幾個月。
在長安城,踢足球已經成了大量工人休息時候的第一選擇。
看球,也成了很多小孩和自己不愿意多動的工人最喜歡的事情。
甚至,還出現了幾支在民間比較有名的球隊。
皇家兵工廠,煤礦隊,鐵路隊,皇家護衛隊,研究院隊……這些球隊背靠超大企業,都是在自己企業內部優中選優,很快就把踢球踢得好的,提拔到了自己的主要隊伍里,然后開始到處約戰了。
這幾個隊,都是贏得最多的,所以都已經特別出名了,支持者特別多,每次踢球,球場邊觀眾多得不得了。
甚至幾家大公司專門買了長安城內以前開作坊現在搬遷掉的廠區,拆了搞成大球場,專門作為主隊球場。
霍海也沒想到這玩意兒發展的這么快!
————
求月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