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黃霸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問滿了一整篇文章。 每一個問題,答案都是一定的,看的人既然看得懂問題,就該知道答案。 一整篇的問題,把同期的給教育商業化站臺的人的全部文章,都給壓住了。 看報紙的新學學生們也回過味來了。 一開始,精英們的說法是,他們搞了很久才搞出的研究成果不應該免費教,他們辛苦這么多年,吃了這么些年的苦,才搞出了成果,如果免費教,那算什么? 那學的人以后自己搞出了了不起的成果,卻依舊窮困潦倒,豈不是白學了? 從學的人的角度看,這個說法很有市場。 學的人,誰不相信自己能崛起?誰一開始學,就覺得自己肯定學不會? 既然覺得能學好,那學的人雖然還很菜,但已經幻想上自己成了一方大佬的日子了,他們自然想著這種權益的確該保護。 這種思維,和農民工人孩子讀了兩天書,把自己當文人士族是一個道理。 但也有不同之處。 這個說法的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在黃霸的問題之后,這一切就不太一樣了。 從目前來看,大漢能發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霍海把自己的東西,免費或者超低價格的公布給大眾。 但就算是超低價甚至免費,霍家依舊成了舉國最富的人。 所以,為什么呢? 有些聰明人,從黃霸的問題里,看出了答案。 實際上,精英們把書訂成什么價格,都不會少賺。 把書訂成一萬大錢一套,無非就是買的人少一些,貴一些,總共是賺那么多錢。 訂成二十一本,一套十本,一共二百大錢,便宜些,買的人自然就多了,總共還是賺那么多錢。 那么,教育商業化的本質是什么呢? 是控制從業者人數。 就比如木工工具生產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工具為什么要這么設計,設計成這樣是為了實現木工哪一種工作哪一種技術,設計成這樣需要什么強度的鋼材,使用時有什么脆弱的地方,容易斷開,鉆頭角度是多少更容易鉆入木頭,多少角度又最不容易斷裂。 如果不懂這些,光是看了一把木工工具就去學著做,做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能使用的,就算能,那也是很快就會壞掉的。 如果不買這本書,基本不可能自己生產木工工具,如果買了,就可以生產。 那么,控制這本書的價格,是為了什么? 當然是為了少一點競爭,作者需要保證自己廠里的工具是最好賣的。 那問題來了。 既然這樣,為什么要寫書?干脆誰都不教,自己家傳不就行了!? 家傳?那不就是以前用的辦法? 那寫書又不給人看,是為了什么? 想一想其實就明白了。 寫書是為了名,不讓人看是為了利。 名利名利,名能帶來更大的利,但要舍得一定的利,才能出名。 這本書的作者,寫出這本書后,基本上就是這個行業的泰斗,倘若以后有一個學生,學成了這方面的設計,很有才能,但他又沒有起步資金,只能給別人打工。 他會怎么選? 當然是加入自己的偶像,加入這個行業泰斗,加入這本書的作者的廠。 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兩個,這些人都會成為這個廠的動力,不斷地給這個廠提供技術專利,一步步把這家廠變成這個行業不可逾越的高峰。 這只是‘名利’中最簡單的一種表現形式。 出一本書,還能有很多很多的好處。 所以,才會出現既寫書,又不給看的情況。 在黃霸寫文章后,霍光這邊的人,短暫的失聲后,又開始發各種文章了。 無非就是不斷地強化那些觀點。 現實就是,別人不一定都看過黃霸的文章,但倘若支持教育商業化的文章多了,看過的人自然也會變多。 …… 在霍海面前,黃霸詢問:“大司農,我有一點很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提出教育商業化?” 霍海頭都沒抬:“護城河。” 黃霸:“護城河?” 霍海:“大商人就像住在城中,和只要有點售賣販賣技巧就能做小商人不同,大商人們需要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技術越是保密,而產品越是普遍化,那這個大商人的身價自然就越高,地位就越不可動搖。” “如果有人能掌握每個人都需要用的技術,但這項技術又只有他掌握,那他就會成為世上數得著的富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