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結果毫無意外,全都把自己搭了進去。 有的是司馬期親自處理的,有些是不知道被誰處理的。 霍海也是看似毫不在意,實則盯著全過程。 整個城市改造中,本地豪族沒有撿到任何好處。 同時成都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 他們唯一得到的好處是,讓司馬期得到了巨大的政績。 所有相關的報告,霍海直接付之一炬。 和霍海知道的時間線上的年號再一次發生了不同。 本來太初到了這個時候,應該進入天漢的。 但是,劉徹壓著天漢的年號不動,繼續使用太初這個年號。 太初五年。 北方大旱。 糧食產量銳減。 糧價攀升。 對于北方各地沒有太大影響,該吃吃該喝喝,因為在這個城市化的第十個年頭,大漢的平均工資已經提升到了九千五百大錢。 六年制義務教育已經對社會送出了四千四百萬新生知識人口。 這些人口在經歷短暫的經驗積累期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工資迅速朝著四萬逼近。 生活中,單個銅錢的使用率越來越低。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漢出現了最終的貨幣改制。 由銀元和銅幣代替了原來的銅錢。 其中銀元代表一兩,也就是一漢幣。 而銅錢有兩種,一大一小。 大的那一套是一角兩角伍角,小的那一套是一分兩分五分。 最小的一分,等于曾經的十銅錢。 銅錢依舊再使用,但是使用率越來越低。 米價的飛速上漲糧價和物價的上漲,在迅速蓬勃的工資和迅速豐富的物產面前,并不明顯。 但是! 漢地十三州的人受得了,肅慎鮮卑人頂不住了。 這些年來,大漢瘋狂的給肅慎鮮卑輸送糧食,價格很低。 他們在自己所在的區域,建設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獲取的工資,別說養一家三口了,就是養一家十口都沒問題。 按照他們以前的老活法兒,養二十口,三十口,五十口,都不是問題。 這種態勢下,肅慎和鮮卑人口迅速膨脹。 但,這個過程中,膨脹的是肅慎地區和鮮卑地區的人口,而不是肅慎土人人口鮮卑土人人口。 在進入經濟社會,知道經濟的好處后,在上層對大漢投誠后,大量漢人富人來到了這些地方。 他們可不是一個人只娶一個老婆的。 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三個,五個,甚至更多,都有。 與此同時,原來的衛滿朝鮮,現在被稱之為舊衛國人被遷移進來,肅慎土人鮮卑土人又同他們混姻。 所以很難發現自己族群的出生人口比例不太對勁。 目前肅慎地區人口已經從近二十年前的五十萬人。 暴漲到了三百八十萬人。 雖然其中一半以上是不到十四歲的少年。 但是對于整個地區來說,十四歲已經可以養家了,畢竟他們不是六年義務制教育,而是三年。 而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十三州漢民和新肅慎漢民的混血。 鮮卑那邊情況也差不多。 但到了今年,糧價突然上漲,接近八百萬人口突然之間吃不起飯了。 窮則思變。 窮會讓所有人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靠近津門比較近的肅慎人最先發現出路。 大漢開始去遙遠的澳島建立聚落,在那邊開礦,放牧。 缺少移民。 凡是過去,送地,送錢。 而且過去如果不要地,就能獲得一個工資不低于五千的工作。 整個肅慎地區,大家瘋狂的報名。 別看肅慎土地肥沃,跟普通人有什么關系?去了送地這好事,還需要多想? 就算運氣不好,分到的是不好的不適合耕種的地,大不了不要地,去要一份五千大錢的工作就行了。 也就是五元漢幣啊! 這都夠買多少糧食吃了?!寄回來養活家里人輕而易舉。 大量的人,登上了船。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可惜了,船靠岸的地點不是肥沃的適合耕種的土地,而是荒蕪之地,沒辦法拿到土地,只能去當礦工拿五元漢幣五千大錢的工資了。 他們挖鐵礦的時候就在想,如果自己挖的是銀子就好了。就不缺錢了。 與此同時,另外一批肅慎人,抵達了中美洲。 他們挖出了銀礦,銀礦直接做成了銀元送出去。 可惜,他們這兒多的是銀元,但又沒法兒偷,完全沒用。 如果是自己私人去開礦,鐵鎬貴的嚇死人,一個月下來,也就能賺六七兩銀子。 還要擔風險,萬一這個月挖的地方不太好,可能只能賺一二兩,甚至倒貼錢。 所以大部分人還是加入了朝廷的礦,至少旱澇保收。 他們有時候就在想,要是這里有一座小鋼鐵礦山就好了。 能夠生產便宜的鎬頭,推車,這樣就可以多存點銀子回去了。 肅慎人勇闖出去后,第一波錢匯回來后,肅慎地區富裕了。 吃得上飯了,穿得起更好的衣服了,甚至小孩吃上了糖果,玩兒上了鐵青蛙發條玩具。 孩子生病時,還能吃上黃桃罐頭了。 鮮卑地區的土人羨慕啊,也是去肅慎賺錢。 賺著賺著,他們發現,與其在肅慎賺錢,還不如跟著出海去呢。 哪兒有賺不完的錢! 鮮卑,肅慎去的大多是有把子力氣的男人,留下的大多是女人。 女人們到了婚配的年齡,身邊并沒有多少土人可以選,于是又選擇嫁給十三州闖蕩來的漢人富人。 與此同時,在美洲的鮮卑人肅慎人是憋不住的,他們也在那個地方找女人。 雖然同伴苦苦相勸,說混血是不允許回去大漢的,如果在這兒找女人有了孩子,豈不是要留在這兒過日子。 但還是有不少人不聽勸。 他們有部分人想的是,留下過日子就留下過日子。 另外一部分人想的是,留下過日子?呸!老子賺了錢以后,褲腰帶一系上,直接拍屁股回大漢,雖然到時候老子年齡大了,但是賺到不少錢了,還愁找不到女人? 做這一切的時候,司馬相如是糾結的。 但是最終還是做了。 因為給過他們很多年機會了。 他們就是不完全投向大漢。 你看原本的羌人,還有烏桓人。 現在影子都不見了。 人家一口普通話說的好著呢,只要自己不說,誰都不知道他以前住在山上。 甚至有些人的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父輩住在山上。 而鮮卑肅慎的人不愿意動,那就幫你動。 草原上的丁零人,人口也是暴漲,他們更多已經搬去了大漢各個港口各個據點附近居住。 這些據點有兩種,一種是鐵路據點,一種是海運據點。 鐵路據點附近的人,都在挖礦,挖石油。 海運附近的人做運輸業。 部分原本的匈奴人也開始北上。 他們能受寒,能接受這邊的氣候,只要能拿工資,有什么不能做的。 而更多的匈奴人,加入了西面的部隊,組成了刀盾手部隊。 他們很清楚,陛下摩拳擦掌,最終是要拿下安息的,只要立功,自己的家人就能入漢籍,這樣就不用北上去挖礦了,就能順利南下去大漢核心十三州部居住了。 太初六年。 經濟流轉之下,大量的人口通過鐵路,海運,涌向美洲,澳島。 南方也傳來了好消息,南方有一片巨型島嶼上,種稻米簡單到就像喝水一樣。 交州這邊的新一代驕傲的大漢粵人中,一部分日子過的不太好的人,興起了下南洋。 而有錢的人則是追尋著祖輩的腳步,北上長安。 這里的橡膠園已經開始瘋狂的出產橡膠了。 原始的橡膠收割工資隨著橡膠的用途越來越廣,飛速的提升著。 根據大漢南國丞統計,廣府城在太初六年,一共銷售出去二百五十三輛小汽車,五百五十一輛卡車! 不少種植水果開罐頭廠賺了錢的人,繼續升級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往外運送罐頭。 現在不只是軍隊吃罐頭了,去澳洲的人,去北美的人,下南洋的人,都要吃罐頭了。 日子越來越好了,任務也越來越重了,大家要吃更好的東西才能滿足需求了。 罐頭廠老板們,嘴都笑裂開了。 而更大的朝廷廠,皇廠,霍廠,究竟是什么樣的營收,只有天知道。 反正聽說長安那邊,大漢千乘造船廠的市值,已經飆升到三千一百七十億元了。 是三千一百七十億元,不是三千一百七十億大錢。 一元,等于一千大錢。 這個造船廠的市值,幾乎等于十年前長安城所有公司的市值合起來乘以二。 而十年前長安城隨便一家公司的市值,都等于二十年前大漢的年稅收總額。 普通人如果不查資料,已經無法想象現在這個國家究竟有多巨大,究竟有多恐怖,有多富裕了。 而成都這邊,瘋狂的從茶馬道上吸取天竺的生產力。 富裕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有一種在廣府被發明的烹飪技法,在成都大行其道。 那就是鹽焗。 成都人獨愛鹽焗雞。 一次鹽焗雞需要用的鹽,在三十年前能在夜郎國換一百個年輕姑娘。 而在成都,賣鹽焗雞的商販都不配有店面,都是推著車賣的。 不過他們也算是富有了,還推著車。 路上賣肉紹面的挑夫,直接就是挑著擔子賣的。 所以面被叫做擔擔面。 這擱在二十年前,文家的公子爺大病初愈,想要吃一碗肉紹面,那都是做夢。 一來面粉的做法剛剛傳過來,坐起來復雜,很難買到。 二來肉貴的要死,文翁老爺子買不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