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祖狄仁杰-《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狄進上前行禮:“大伯。”
他雖未及冠,但已經取了表字,喚作仕林。
表字往往由名演化而來,是對名的補充或解釋,也有期盼之意,這仕林二字嘛,說得文雅些叫仕途平順,拔萃翰林,直白些就是想中進士,想當官!
此時狄元昌就是此意:“仕林啊,你天資聰穎,自少篤學,手不釋卷,我并非飽學之士,考校不了你這位神童的學問,卻是時時盼著你高中……解試將至,溫習備考,萬萬不可懈怠?。 ?
后世熟悉的明清科舉,一共要考六場,而宋朝只有三場,一場是地方上的解試,一場是中央禮部舉行的省試,最后一場就是見皇帝的殿試。
相對而言,解試和省試更加關鍵,這第一場解試其實在秋天舉行,距今還有大半年,但對于盼著出一位進士的狄氏族人來說,確實是迫在眉睫了。
尤其狄進,還是貨真價實的神童,中過神童舉的。
神童舉的官方名字叫童子科,在唐朝時便有,到了宋朝更受重視,名臣晏殊就是從中脫穎而出,賜同進士出身,入了宋真宗的眼,寵愛至極,一度當成干兒子培養。
如今三十六歲的晏殊,已經是樞密副使了。
這個榜樣激勵了無數人。
狄進在九歲那年,就作為并州的神童,被舉薦入京考試。
他通過了考試。
可惜神童舉考驗的畢竟是孩子,“命官、免舉無常格”,即便通過考試,也只有極少數特別拔尖的,會直接授予官職,大部分只是得到銓選的資格或財物的賞賜。
狄進就是后者,獲得了朝廷賞賜的布帛和錢財,然后一切如常……
沒有官身,回歸原州,讀書、進學、參科舉、中進士,好好努力吧!
但經此一來,終究有了一層光環,不少親族都將他當成振興家族的希望。
“把一族的希望寄托在一位十五歲的少年郎身上么?也對,這個時代的進士,確實有這樣改變一族命運的能力!”
迎著一雙雙熱切的眼神,狄進作揖:“小侄不敢有絲毫懈怠,自當全力應試,以光門楣,然……”
他頓了頓,微微低頭,欲言又止。
狄元昌立刻道:“可是有難處?一家人在此,不必介懷,盡管道來!”
另一位叔伯則嘆氣:“六哥兒的家我去過,太貧苦了,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皆有所缺,油燈更生煙氣,熏壞眼睛,我家中有燭火,明日就送去!”
又有族人道:“那福建印坊的書也不成,該用國子學的出品,我家中也無甚錢財,但買書的錢,從來不省,六哥兒若要借書,盡管來我家!”
說到學習,大伙兒可都來勁了,七嘴八舌。
哪怕家中條件一般的,都愿意盡力相幫。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