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兩百五十五章 狄同判是如何跟地方土豪講道理的-《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此時他就牽著小徒弟的手,走在泗水縣的河堤上。

    呂公孺起初不愿悶在州衙大院里,對于孩子來說,能下到各縣里多好玩啊,但很快發現這里可不比州治,著實是窮苦的地方,腳上都走出了泡,卻是咬著牙,不愿在老師面前喊疼。

    狄進卻是注意到了,幫他挑破血泡:“公孺,知道我們為什么要來泗水縣么?”

    “回老師的話,是因為水利,水利能夠改善農田的灌溉,讓百姓更好耕作,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呂公孺回答得很利索:“好官都要對水利上心!”

    這一聽就知道是呂家其他人講的,但狄進還是不吝夸獎,微笑道:“公孺說得不錯!正是這個道理!”

    古代王朝是農耕社會,水利一直是重中之重,如今更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重視,朝廷幾乎每年都要在各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水利建設,所以談到宋朝的名臣,往往與水利分不開。

    陳堯咨的二兄陳堯佐,在水利上就頗有成就,為防錢塘潮,提出“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發明“木龍殺水法”,之前他知并州,就基本不在州衙坐鎮,而是帶著人修筑堤,栽植柳樹幾萬株,修造柳溪,“民賴其利”。

    如今的范仲淹正在丁憂守孝,而他守喪之前,所忙碌的也是當地的水利工程,卸任官職時都不忘舉薦另一位得力人手,繼續完成剩下的工作。

    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而狄進在了解兗州七個縣的具體情況后,第一個就下到泗水,實地考察這里的狀況。

    泗水是一條古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據說這個川,就是泗水。

    文人騷客很興奮,前來瞻仰孔圣遺跡,但對于當地人來說,泗水縣位于泗水上游,卻是水患頻頻,如今曠地萬頃,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逃亡他鄉,是兗州目前最為貧困的一個縣。

    理所當然的,這里的彌勒教據點也最多,七處據點,有三處在泗水縣,而且這三處據點的信徒人員眾多,有一個甚至多達千人,聚眾朝拜彌勒佛,希望佛祖能夠保佑泗水不要再發水患。

    結果自不必說。

    越拜越窮,越窮越拜。

    狄進此來,并沒有搞得大張旗鼓,但也不會特意地微服私訪,沿著泗水的河道走了沒多久,一群人就趕了過來。

    狄進停下腳步,打量來者。

    有趣的是,不是一群衙役簇擁著官員上前,而是一位身穿便服的四十多歲官員在前面疾步行走,衙役反倒落后了一段路。

    這不是演戲,因為當先的官員在泥濘的河道邊走得又快又穩,顯然是常常來這里,而衙役們則小心翼翼,根本不敢快步走,自是拉開一截。

    官員最先來到面前,拱手行禮:“在下泗水縣令張廷贊,字子襄,見過狄同判!”

    既然是縣令,而不是知縣,那就是選人,而非京官,以張廷贊的年紀,顯然不會是進士出身,但狄進對他印象不錯:“張縣令不必多禮!”

    這個人是各縣里面,最先察覺到彌勒動向,并立刻向州衙稟告的,可惜之前的州衙無人在乎,楊泌昌輕而易舉地就將報告給押了下去,而現在狄進不提彌勒,指著泗水河道:“張縣令,此地的水利修建,迫在眉睫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