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仕林,朝安!” “伯庸,朝安!” 皇宮圖書館,狄進多了一個伴。 就在元宵之后,天圣五年進士榜的榜眼王堯臣,也被從地方召回,通過館試,進入館閣,同授從七品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 當然,兩人看似官職一樣,館職一樣,但王堯臣仍是綠袍,而狄進不僅服緋,佩銀魚袋,還任職過館伴使,官場資歷已是完全不同。 王堯臣此時在狄進對面坐下,看著對方一襲銀緋,捧書卷,品香茗,一派悠然自得,就有些羨慕。 羨慕并不嫉妒,因為這是實打實的功勞換來的,甚至若不是這位太過年輕,別的官員能平息一場遼人蓄謀的大禍,都能憑此功入兩府。 而這樣的儲才,自然不會長期留在館閣看書,兩府已經在討論他的新任命了。 王堯臣來時就有所耳聞,忍了一忍,實在沒忍住,低聲道:“仕林,你可知如今朝堂有臣子,舉薦你入御史臺?” 狄進抬起頭來:“御史言官?” 御史彈糾不法,上管君,下管臣,萬事皆可奏,實在是一等一的要職,更是進士出身的年輕官員,向上進階的一條捷徑,只要擔任過一任御史,就等于在個人履歷上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即便是最低的監察御史里行,都能擁有文學貼職。 文學貼職其實就是類似于狄進如今的館閣職位,但狄進是直集賢院,在集賢院上班,以他官兼任,就被稱為貼職,而無論是館職還是貼職,都是朝廷儲才,前途無量。 這群人晉升速度都會比尋常的進士快上近倍,尋常要三年磨勘才能得到一遷的差遣,到了做過御史的官員那里,一年一遷都是理所當然。 就更別提當御史言官的時候,名字可以時常傳到執政者的耳中,即便是以前不熟悉的官員,這般刷存在感,執政者也往往會印象深刻,等到后面想起來,還有這么一位忠正剛直的御史言官,平步青云的日子就到了。 當然王堯臣知道,最后這一項狄進并不需要,可這依舊是最佳的升官途徑,所以他的語氣里是帶著恭喜的。 然而狄進表情平靜地聽完消息,堅定地搖了搖頭:“我年少,眼界有限,難免偏頗,當辭讓不受!” 王堯臣愣住:“你不受御史言官?那仕林,伱接下來希望任何職?” 狄進笑了笑,把手中的史料文獻朝上抬了抬:“我為三元,自當踏踏實實地做學問,此前聽劉公恰有修史之意……伯庸,你說我們重修一下《唐書》如何?”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