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首相王曾、次相張士遜、參知政事魯宗道、樞密使張耆,都是主和,不愿開戰。 參知政事呂夷簡、參知政事夏竦同樣說了不少話,聽上去頗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如同沒說一般。 唯獨樞密副使陳堯咨對于西夏頗為警惕,但也不敢直言開戰,只建議按照當年李繼隆、曹瑋之策,在邊境大修堡寨,聚攏番民,開坑荒田,以備不測。 說實話,趙禎聽著,是有些失望的。 他最希望聽到的,是主戰的聲音。 這位官家毫無疑問的是主戰派,歷史上的仁宗在好水川之戰前,就五度下詔,催促韓琦出兵,打出血性,揚我國威,后來慘敗才如晴天霹靂。 現在的少年官家,不再抵觸太后主政,反倒用心學習,心中雖然希望開戰,奪回河西之地,重開貿易之路,但也清楚國朝祖宗制度,重在內防,想要開戰,確實太難了。 趙禎想了又想,覺得即便現在是自己主政,也無法說服這群重臣,便看向大娘娘,等待著這位如何處置。 劉娥看完后,神色波瀾不驚,語氣也不是特別嚴厲:“今年的賜服就免了,老身每年予李德明家中的布匹妝品,雖不貴重,可別養出一窩豺狼來!” 眾臣一怔,誰也沒想到太后居然會以這樣的角度切入。 劉娥還真的每年都給李德明的妻子、李元昊的母親衛慕氏,賜蜀錦吳綾,還特意派出宮婢為其裁剪衣裳,對其家人也有許多黛紅之物作為賞賜。 相比起給遼主祝壽所用的禮品,這些不值一提,所以也沒朝臣覺得這有什么大不了,小恩小惠若能安撫住邊境番民,自是再合適不過,而現在收回,似乎也算是小懲大誡,同樣很合適。 劉娥接著道:“再派一位使臣,去夏州問一問,李氏父子到底想做什么……” “太后!” 張士遜臉色微變,就要起身。 劉娥擺了擺手:“不是興師問罪,但也要能言善辯之輩出使,別給黨項人糊弄了,此次不是涉及那夏人世子李元昊么?最好讓他入朝,解釋解釋,到底是怎么回事!” 殿內一靜,眾臣面面相覷。 有鑒于他們對西夏的俯視之態,讓李元昊入宋解釋,這確實是泱泱大國該做的事情,但對于使臣的要求就很高了! 出使遼國,往往是重臣,或者極富才干之輩,但出使西夏,給李德明祝壽的,開封府衙判官就行,過去送點禮物,走個過場,也就罷了。 而職位地位太高的官員,卻不合適出使,比如此時的狄進,由于館伴使接待遼國使節團的資歷,來日出使遼國理所應當,但派他在尋常時期出使夏州,就會遭到朝臣反對,覺得太給黨項人長臉…… 所以劉娥這么一問,包括主和最為堅定的張士遜,腦海里轉了轉,一時間竟沒有合適的人選。 畢竟他如果推舉一位普通官員,又不敢保證能力,萬一刺激到黨項李氏,真的叛宋寇邊,之前用禮儀詩書教化的建議,就成了笑話,但不舉薦,似乎也不妥當,主和派不出人選,是不是代表著心里也沒底呢? 眼見旁人沉默,夏竦目光微動,起身行禮:“臣舉薦一人,開封府衙推官公孫策,高才機敏,無所畏懼,對國事一腔熱血,正是出使的極佳人選!” 劉娥道:“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眾臣稍加思索,紛紛贊許:“夏參政所言極是!” 劉娥微微頷首:“很好!先聽聽李氏父子如何分辯,又是否有膽量遣子入朝,再議邊境之事吧!”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