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嗯?” 交談聲斷斷續續,卻清晰地傳入耳中,狄進眼角余光一掃,就見三四個并不起眼的漢子位于人群中,為首之人還朝著這邊望來。 似乎感受到了狄進的注意,對方微微點了點頭,帶著身邊的人,迅速沒入恭敬的百姓中,消失不見。 “姐姐聯系上馬幫了……” 狄進心里有了數,收回目光,腦海中閃過遼東的局勢。 歷史上的明年,一位名叫大延琳的渤海遺民,會在遼東起兵反抗遼庭,攻陷東京,建國號和年號,最終歷經一年多時間,才被鎮壓。 由于遼國的史書記錄,遠不如宋朝詳細,也沒有相關聯的名著宣揚,這個大延琳才沒有什么名氣,不然的話,他造成的動蕩可是堪比方臘起義,甚至在某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可惜的是,這一次起義的失敗,也幾乎耗盡了渤海遺民最后的反抗力量,后續就是較為零星的小動亂了,再也不成規模。 而現在遼東的風波,是不是大延琳提前起事了,還猶未可知,但盜首持渤海秘卷北上,又有歐陽春的馬幫勢力在,顯然讓遼東的局勢添加了幾分新的變數。 狄進默默思索,一路波瀾不驚地到了驛館,翻身下馬。 早已被下人打掃好的屋舍空出,恭迎使節團的大駕,待得眾人紛紛入住后,一位唇紅齒白,面如滿月的郎君進了房間,感慨著道:“總算有個像樣的落腳地了,這一路上真是受夠了遼人住的地方,嘖!” 狄進失笑:“勞仲禮陪我吃苦了!” 來者趕忙抱了抱拳:“可別這么說,若無仕林,也輪不到我為副使嘛,嘿!回去后可是長臉了,夠我吹噓一輩子!” 此人姓潘,名孝安,字仲禮,任東染院副使,擔任使遼的副手。 以狄進的資歷,作為正使是足夠了,但以他的年齡,其實更合適擔任副使。 不過之前御史言官,狄進辭讓不受,這回出使遼國,卻是坦然接下正使之位,為的就是說一不二的決斷權。 畢竟此行本就肩負使命,萬一安排個德高望重的老臣作為正使,而到了關鍵時刻,雙方的意見不一,互相掣肘,那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狄進作為使節團主官,朝廷則安排了潘孝安為副手,這位別看已經年過三十,但面容很嫩,看上去就像是弱冠之齡,與沉穩的狄進配合,倒是相得益彰。 潘孝安同樣是熟人,早在幾年前,狄進初入京,于郭承慶的府宅中,舉辦了第一次書友見面會,其中邀請的勛貴子弟里面,有曹彬的嫡孫,后來的四方館使曹牷,而潘美的曾孫潘孝安,也是其一。 此時兩人對坐,狄進也不跟他客套,直接道:“我們要在燕京待在一段時日,等到時機成熟,再入中京?!? 潘孝安奇道:“為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