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長春”目光閃爍:“草民并非元老,‘組織’怎么來的……也不是很清楚!” “不是很清楚,就是多少清楚一些了?” 狄進淡然道:“無妨!我不需要確切的答案,哪怕只是道聽途說,伱也說來聽聽,真假由我判斷!” “長春”不好拒絕了,他確實不是元老,但在“組織”里也是資深的成員,如果一問三不知,那就顯得太假了。 可要在這位三元神探面前瞎編,見識過對方的手段后,他明智地選擇了放棄,聲音壓得更低:“草民聽聞,‘組織’似與‘武德司’有些關聯……” 狄進眉頭微揚:“皇城司的前身?” “長春”強忍驚懼,點了點頭:“是!” 皇城司是宋朝的部門,但追溯源頭,應是唐朝中期就存在的武德司。 這個部門最初的工作,是看管皇城武德門的軍械所,執掌皇城司的武德使是七品,哪怕唐宋官品珍貴,也仍然是中下層官員。 但到了唐朝后期,武德司逐漸負責起了皇城安保工作;到了后唐時的武德使,已經是位卑權重的人物,武德充沛,威福自我;至后漢,皇帝還依賴武德使誅殺權臣,那個時期的武德使,終于成為了皇帝爪牙,開始牽制宿衛諸將和樞密院。 等到趙匡胤加了衣裳后,將親信的幕府舊僚,授予武德使之位,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采聽明遠,每邊關之事,纖悉必知,多賴武德司刺探之功。 最終到趙光義繼位,將武德司改名,變成了皇城司,職權倒是沒什么變化,對內保衛宮城安全,對外刺探敵國情報,不受三衙管轄,是皇帝的親信。 誠然,縱觀歷史維度,它和后面明朝的錦衣衛權力沒得比,但如果因為這樣,就不把皇城司放在眼里,也是沒道理的。 對于平民百姓、武官和非進士出身的文臣來說,皇城司依舊是一個恐怖的龐然大物,尤其是太祖和太宗兩朝。 之所以記載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將地方上的不法皇城司緝拿問罪,實則恰恰證明了這種例子并不多,才能體現出臣子剛正不阿,不畏皇權的品質來。 “如果‘組織’是武德司分離出來的勢力,那寶神奴真真假假的話語里,猜測之言反倒是對的,這個勢力原先是宋朝這邊的諜探組織!” “但怎么從諜探類組織,變為一個研究長生,順帶造反的宗教性勢力了呢?” 狄進想到這里,直接問道:“武德司當年緝拿過‘組織’的成員么?” “長春”不想回答,但知道不回答更增嫌疑,唯有強忍心中的顫抖,緩緩地道:“武德司并未這么做過,倒是太宗朝時期的皇城司,對于‘組織’大肆搜捕過!” 狄進道:“因為彌勒教?” “長春”暗松一口氣,連連點頭:“是!是!正是那些邪教賊子不安分,遭到了圍剿!” 狄進眉頭揚起:“這就怪了,既然‘組織’與彌勒教有牽連,早就遭到過圍剿,怎么皇城司內部全無‘組織’的記錄?” “長春”的面色唰的一下白了下去。 狄進看著他難掩驚懼之色,再結合“組織”與武德司的牽連,明明圍剿過卻沒有留下任何的記載,對于“組織”可能涉及到的大案,已經了然于胸。 實際上,單從朝堂角度,能夠引發巨大風波的事件,就那么幾件。 如仁宗朝,有著名的貍貓換太子,實則是官家生母與養母之間的隱性矛盾;如真宗朝,有與遼國和談的澶淵之盟,有為了穩固政局而全民狂歡的天書降神;而再往前到了太宗朝,若說諱莫如深的頭等要案,那就是燭影斧聲了…… 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燭影斧聲的傳聞,引發了無數討論,有許多人覺得就是民間杜撰,由于趙光義名聲很差,身上有許多謠言,比如著名的小周后,那個編得更離譜,圖文并茂; 但也有許多人覺得無風不起浪,這種奇案真要存在,也只可能是流傳于民間,官方不可能有明文記載,要知道后面的宋朝天子可都是太宗一脈,誰會承認自家得位不正? 正因為這種爭論,直到千年后,燭影斧聲依舊為人津津樂道,畢竟里面夾雜著天子駕崩,兄終弟及,弒君篡位,人倫慘案等種種要素,實在太有看頭。 至于確切的答案,早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可以說其他歷史迷霧通過考古,或許有水落石出的機會,這件事則永遠不會有真相大白之日了。 但現在,狄進似乎發現了一個突破口。 甚至當年參與者的同伙,很有可能還活著! 可他毫無興趣。 狄進也很不喜歡趙光義,雖然這位皇帝的能力還是有的,并不能由于高梁河車神等種種外號,就將其水平完全抹殺,但這位二代目實在是最令人不舒服的一位,如果他穿越到太祖朝,會視自身情況,或許趁著天下未定,也參與到逐鹿的行列中,或許會扶持趙匡胤的皇子,加入反對趙光義的陣營里…… 可現在是仁宗朝。 燭影斧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