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確實如此!” 狄進沉聲道:“所以遼軍此次入夏,不僅不會敵對李德明,反倒是會幫助黨項李氏,穩定政權!” 杜衍神色凝重起來:“這支遼軍,會在關鍵時刻,成為西夏的援軍?” 狄進道:“以遼主的雄才,自然知道河西之地一旦被我朝收復,且不說有了良馬的補充,宋軍的實力再非往日可比,單單是開了通往西域的貿易,就能讓遼國無法自詡為中國正統!” “所以屯兵西境,用意有兩點!” “倘若李德明背叛我朝,兵鋒正盛,勢不可擋,遼軍便合力攻夏,加以遏制,以免將來遼西京道也面臨威脅,倘若李德明不敵我朝兵鋒,遼軍同樣可入夏,但這回就變為繼續扶持!” “或許遼庭還希望扶持世子李成遇,借機掌控西夏政權,逐步將河西之地收入囊中,如若不行,至少要確保夏州李氏政權不會被我朝所滅,河西之地不會被我朝收服,這才是屯兵關外的戰略部署!” 杜衍緩緩撫須:“此言有理!” 這番部署說白了,就是誰弱幫誰,遏制對方發展,維持平衡的同時,又確保遼國自始至終都能師出有名。 但結合遼帝壽辰被擾,在諸國使臣面前丟了面子,還能直接拋開個人情緒,如此冷靜地布置,就著實難得了。 狄進同樣很佩服遼圣宗耶律隆緒,那位不愧是在位時能令遼國處于國力全盛的雄主,所幸他快死了:“如今遼國的內部局勢,是遼主年邁,身體每況愈下,偏偏太子年幼,宮內皇后與元妃爭斗不休,朝堂上也傾軋不斷!” “地方上契丹貴族無止盡的盤剝壓迫,矛盾重重,尤其是緊鄰高麗,渤海、奚、漢、女真各族混居的遼東,愈發有動蕩之勢!” “這是我們最好的攻滅李氏,重奪河西的機會,而想要辦到這一點,避免三萬鐵騎真的入河西攪局,就要在此地,先將遼國高高在上的氣焰打滅,讓它認清楚,今時不比往日,應該擺清楚位置,從實力從地位出發,與我國打交道!” 狄青聽得心潮澎湃,努力想要控制,但還是忍不住激動之情,連連點頭。 杜衍也有感觸,深吸一口氣:“仕林,你考慮得確實深遠!” 他之前所言的目的,其實就是讓狄進在已經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服個軟,退一步,讓遼庭君臣也有臺階下,維持邊境安定。 結果現在狄進別說退一步了,他希望更進一步,通過小規模的戰場勝利,向遼國施壓,以便在接下來滅黨項李氏政權的過程中,遼軍不會入河東攪局。 這考慮得實在深遠,也著實有些狂妄。 關鍵在于,即便達成了,遼國就不會愈發瘋狂,反倒真正撕破臉下場么? 狄進當然考慮過這種情況。 事實上,如果不是遼圣宗耶律隆緒年邁將逝,如果不是繼承的太子年幼,又有元妃和皇后兩股水火不容的勢力,如果不是遼東有大延琳即將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他這么做還真的會讓契丹人惱羞成怒,指不定就撕破盟約,再度南下入侵了。 可現在,他有九成的把握,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遼國不可能動全國之力,與宋撕破臉皮。 “內無安定,外不能攘夷,故攘夷之道,必先安內”,這個道理其實是放眼古今而不變的。 偏偏這些關鍵,無法完全說透。 遼帝的大限將至,狄進只是提了一句,元妃和皇后死掐的矛盾,不是真正出使遼國親身體會的,想象不出其中的激烈程度,而遼東醞釀的一場必然會發生的叛亂,也被含糊地說成遼國內部矛盾重重,有動蕩的趨勢。 畢竟這種事極為敏感,心里清楚就行,說出來別人不見得相信,你說渤海遺民會在遼東大規模的造反就造反啊? 正因為話不能說盡,狄進的心中也不免有些緊張。 原來的并州知州韓億,倘若任河東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是絕對不會贊同他的想法。 現在的杜衍,又會做出怎樣的決斷? 杜衍沒有一口否決,但權衡再三,還是緩緩地道:“然此事非同小可,老夫這就寫下奏劄,快馬送往京師,請太后、官家與兩府定奪!” 狄進暗嘆一聲,不再勸說,更不會在這位面前抬出便宜行事之權,而是直接道:“我擔心遼軍可能很快按捺不住,村寨是否要早作準備?” 杜衍這次沒有任何遲疑:“漢臣,村落的布置你去辦好!無論如何,不能讓我朝的百姓再度遭受北虜的侵擾!” “末將領命!” 狄青抱拳,毫不拖泥帶水地離去。 雖然身為正使,有主張一路軍政的權力,可對于這位才華橫溢,又將凡事安排好,只待自己前來的晚輩,杜衍反倒有些歉然:“仕林,伱所言所慮不無道理,只是此事干系太大,老夫擔心瞻前顧后,錯失了收服遼東的大好時機,卻又憂慮稍有不慎,河東河北又將陷入戰火之中……” 狄進道:“這是哪的話,杜公已經對我萬分信任,此事確實難以定奪,那呂氏商會的貨物,是否放行?” 忍讓一步本就是杜衍的原意,他想了想,頷首道:“放行吧!趁著奏劄送往京師的途中,也能看一看我們給予誠意后,遼人會作何反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