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西夏滅亡-《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說是當年,但也就是幾年前的光景,老大王興建宮城,上下都是意氣風發(fā),怎么就變成現在這般模樣了呢?
且不說親信將領心中嘆息,李成遇背著手走了幾步,卻發(fā)現自己還真的拿蕭匹敵沒什么辦法。
他抄了衛(wèi)慕氏一家,就更沒了回頭路,必須跟著遼人一條道走到底,只能道:“你去催促一下,盡快將青羊宮滅了,不然的話,這邊糧草也湊不齊!”
“是……”
親信將領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去了,已經抱著被那位大將軍鞭撻的心理準備。
半個時辰后匆匆折返,臉上果然帶著一道鞭痕,痛得齜牙咧嘴:“蕭大將軍說了,速速將錢糧奉上,有多少送多少!”
李成遇怒道:“青羊宮呢?”
親信將領澀聲道:“蕭大將軍的意思,現在要緊的是籌集軍需,大王這邊如果不成,遼軍可以親自出手,而那青羊宮信仰者眾,如果早早攻破,恐怕人心異動,生出內亂,還要往后緩一緩!”
李成遇想了想,似乎也有些道理,擺擺手:“這點小事都辦不成,本王豈不是被遼人看扁了,不要他們相幫!”
接下來的三天里,遼軍一而再再而三地開始催促,一批批糧草財物也源源不斷地向著駐扎在城外的大營送去。
蕭匹敵的反應,詮釋了什么叫欲壑難填。
即便李成遇的手下,都察覺到不對勁了。
這種行徑不像是索要好處,更像是涸澤而漁啊!
只有李成遇的神態(tài)越來越暴躁,像是急紅了眼不顧一切的賭徒:“還有哪一家可以抄?還有哪一家!”
“大王!大王!你快看看這封信!”
就在這一日,一封綁在箭矢的信件,被送到了李成遇手中。
他展開看后,陡然愣住。
只見上面用契丹文字寫道:“宋人北伐,遼帝下令,命蕭匹敵部撤軍,回防燕云!”
“不!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李成遇先是尖叫,接著狂吼:“這箭矢是何人射出的?抓來!將那個人抓來!”
手下稟告:“那人射了箭后就逃走了,我們追趕了一段,瞧著像是宋人的暗諜!”
李成遇舒了一口氣,頓時笑了起來:“宋人的暗諜?哈,那一定是假的,不然的話,宋人為什么要將這種事提前告訴我?”
“很簡單,遼人退兵已成定局,我們自是要讓你和遼人相爭,不讓他們輕輕松松地撤走!”
與此同時,成功送出信后,雷濬正藏在宮城外,遙遙觀察李成遇及其麾下的反應。
機宜司在遼國中京安排的諜探,成功將退軍的消息送入河東,河東第一時間傳入夏州,夏州又追趕上宋軍,狄進看完后,當機立斷地傳來前線。
相比起青羊宮“上師”的謀算,戰(zhàn)事無疑更加重要,當得到遼軍要跑的消息,再看近來興州發(fā)生的種種事情,雷濬馬上意識到,蕭匹敵是要走前撈一筆,將李成遇這個傀儡的作用壓榨到極致,且不損契丹的威名。
如果只要錢糧,遼人為什么要讓李成遇出面?
按理來說,如果遼軍動手,直接屠戮興州的大戶,掠奪這些人的錢財,效率無疑會更高!
原因很簡單,蕭匹敵不愿自己做這個惡人。
畢竟相比起宋人,契丹與河西番人有著更多文化上的認同,許多至今以游牧為生的番人,更愿意親近契丹。
現在他們既搜刮了利益,又不把事情做絕,將來如果宋人的統(tǒng)治有所動搖,遼軍當然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他不對青羊宮下手,不觸碰這種根深蒂固的地方信仰,為的都是保留有未來得到黨項人擁護的希望。
雷濬要破壞這份希望。
讓李成遇和蕭匹敵徹底翻臉!
“李成遇,我不信如此大事,伱能視而不見,一味的掩耳盜鈴!”
事實證明,雷濬高估了李成遇,這位還真的準備視而不見,直到左右親信紛紛勸說:“大王,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去看一看啊!”“大王,遼軍的去留,關系到我大白上國的存亡啊!”
“煩死了!走!去遼軍大營!”
李成遇終究親自帶隊,往城外軍營而去。
說是城外,其實是在城市規(guī)劃里的區(qū)域。
作為西部首屈一指的大城,自從李繼遷占據此地,就有將之作為都城的打算,李德明繼位后,就開始擴建,到了歷史上李元昊定都于此時,正式成為興慶府時,這座大白高國的首都,足以容納三十萬軍民在城池之中。
看起來與汴京的百萬之數沒法比,但要知道即便是汴京,那也是算上外城區(qū)域的,不可能只在城中容納百萬之數,單單是城池里的三十萬之眾,已是了不得的大城。
而遼軍所占據的兵營校場,就在城東南,如今還沒有被城墻容納在其中,但也隨時可以支援,當時他們駐扎在外,表現出秋毫無犯的姿態(tài),令城中大戶安心。
可現在李成遇才發(fā)現,遼人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他們不直接入城,是為了能發(fā)揮出騎兵的最大優(yōu)勢。
此時此刻,偌大軍營里,就聽不到人聲,也看不到人影,唯有凄厲的風聲刮過。
來去如風,轉進自如。
走得一干二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