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小小的插曲后。 慶功筵上,熱火朝天,觥籌交錯。 狄青出征的是五千之眾,期間傷亡極少,再加上兩千接應的兵員,近七千人,自不可能一起位列席上。 大軍駐扎在城外,首先有酒肉犒賞,同時一應基層武官,哪怕沒有品級的,都應邀入席,浩浩蕩蕩兩三百人,無論漢人番民,一起來到早就準備好的場地。 諸位知州都入席了,在地方上就要與民同樂,番人最喜豪爽之輩,整日端著架子是無法讓他們服氣的,相反幾杯酒水下肚就能事半功倍,故而真正的能臣都會入鄉隨俗,就連宋庠都帶著一眾學子,為河西軍賦詩作詞,慷慨激揚。 而能讓如此其樂融融的氣氛,突然冷清下來,河西之地,也就一人能夠辦到。 當腰金曳紫,穿戴整齊的趙稹,自慶祝筵席外出現,一步步走了進來…… 隨著緩慢的移步,場中飛快地安靜,最終變得鴉雀無聲。 一雙雙視線凝聚過去,起初還收斂些,但后來發現大家看,也不再畏懼,目光里透出清晰的敵視和厭惡。 趙稹瞇著眼睛,卻不知是看不清那么多人,還是不屑于觀察那些底層的武人,只是遙遙盯著主席上起身的一群人。 以狄進為首,眾人迎出。 待得近了,狄青打量過去,卻是一怔:“短短兩個月不見,此人怎么蒼老了這么多?” 所謂紅氣養人,權勢更養人,官場上的人物,由于掌權而春風得意,精神奕奕,由于失勢而一病不起,家中吃席的例子,實在太多。 歷史上的趙稹,就是在仁宗親政后,立刻被貶黜出去,很快就病倒,只能乞骸骨,仁宗哪怕心里不喜這位巴結太后的老臣,體面還是要給的,拜太子少傅致仕,死后贈太子太保,謚僖質。 謚號固然無法與那些名臣相提并論,趙稹的結局倒也不錯了,恰恰是因為歷史上的這些年,宋朝并未發生什么大事,宰執哪怕才干不濟,也能平安下位。 現在朝堂內外,紛爭不休,再參合進來,就沒有這樣全身而退的好事了。 此時此刻的趙稹穿著象征著重臣的紫袍,腰間配著金魚袋,本該是尊榮威嚴的模樣,卻由于氣色極差,面頰枯瘦,頭發花白,就似一個行將就木的老者。 不過哪怕這些時日夜夜煎熬,蒼老不堪,趙稹沙啞的聲音響起,依舊顯得咄咄逼人:“狄青,你這罪人,還敢在此宴飲?是誰允你妄自出兵?是誰給你配了甲胄、精騎、糧草?呼——老夫——老夫早就看出來了,你在雁門關外便不遵上命,如五代故事,而今又膽大妄為,是想在河西重現藩鎮割據么?!!” 不愧是進士出身的文人,誅心之言是信手拈來,最后一句責問更是提高嗓門,聲色俱厲。 席上的部將聞言面色劇變,有的就忍不住要起身,文彥博已是怒氣上臉,就連范仲淹和韓琦都明顯皺起了眉頭。 所幸就在這時,狄青抱拳,語氣平靜地道:“末將遵從的是河西路宣撫司與經略安撫司的命令!” 趙稹聞言怔了怔,勃然大怒:“一派胡言,老夫的宣撫司,何時給了伱這樣的命令?” 狄青眨了眨眼睛,牢記兄長的關照,又復讀了一遍:“末將遵從的是河西路宣撫司與經略安撫司的命令!” “將宣撫司的文書取來!” 與此同時,狄進則拍了拍手,楊文才很快來到身后,呈上一份文書。 他先看了后,做出確定之色后,再遞還給楊文才:“將它給趙相公過目!宣撫司下令,我們經略安撫司也是照辦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