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家宴”-《大宋神探志》
第(1/3)頁
天圣九年末。
朝廷終于商議完畢,改元“明道”。
在年號上,歷史奇異般地繞了個彎,又拐回了原點。
看似沒變,實則不然。
看一看在年號爭議過程中,參與的朝臣數量,就可以發現,相比起歷史上那個唯唯諾諾,對劉太后言聽計從的年輕官家,這個世界的趙禎不僅硬氣,手腕上也高明許多。
因為帝黨先是落于下風,漸漸地與太后黨分庭抗禮,最后主動讓步的,恰恰是這位官家。
受限于孝道,趙禎不能與自己的嫡母正面對抗,在這類問題上,既展現出天子的威嚴,又不失分寸地做出退讓,才是有禮有節的政治手段,由此向群臣展示出,他這位官家不僅長大了,更成熟了。
所以“明道”依舊是“明道”,“明”為“日月并”,意為太后和官家共同主政,可原先哪有官家的事情?現在的朝堂愿意為天子發聲的卻越來越多,堅定不移地站在太后那邊的則越來越少,這才是大勢所趨!
太后老了……
讓你一個年號又如何,未來終究是官家的!
另一邊。
遠離中樞斗爭的河西路。
隨著部族的番民不斷遷入城市,各州越來越熱鬧,街市上的年味越來越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句句寫新年,句句寫新法,如今新法先不必說,倒是新年的氣象遍布。
爆竹聲、屠蘇酒、新舊交替的桃符、有了暖意的春風,形象地勾勒出了除舊迎新過大年的場景。
興州的商鋪,更是出售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和桃符,還有鐘馗、狻猊、虎頭、金彩縷花、春帖幡勝之類的精致玩意,許多特意是從汴京進來的貨。
狄進行走在街上,觀察著買賣的情況,發現有不少番人打扮的百姓進出店鋪,購買著年貨,不禁微微點頭。
“新歷”是新一年的日歷,“桃符”是春聯,“鐘馗、狻猊、虎頭”是年畫,“金彩縷花、春帖幡勝”與“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則是過年時張貼、張掛的吉祥物,最后還有“爆仗、成架煙火”,是煙花爆竹。
以前別說河西的番人,就連河西的漢人也不買這些,而是更偏向于黨項人的習俗,現在無論是真心的,還是為了表示忠心,興州城的家家戶戶都開始裝飾上了這些物件。
狄進不在乎他們怎么想,只看他們怎么做。
千百年來,這些習俗與傳統,構建了中原王朝這個禮儀之邦的禮俗秩序,也讓文化認同浸潤到每一個角落。
什么時候,番人開始習慣性地過漢人的習俗節日,并且樂在其中,就離徹底漢化不遠了。
狄進沒有特意地微服私訪,一路上不少人尊敬地朝他行禮,他也頷首還禮,等到在鬧市轉了一圈,回到府邸,就見林小乙一行也采買回來,個個喜氣洋洋。
“這是公子特意關照的‘屠蘇袋’!”
狄進接過,發現是一個精心縫制的小布袋里面,裝入中藥材屠蘇,再用五色線扎成百事吉結子,專門用來鎮宅,宋人相信,將屠蘇袋懸掛在門額上,可以“辟邪氣”。
“好!就掛在這里吧!”
狄進微微一笑,吩咐好懸掛的位置后,走入堂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