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寶神奴之死-《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如今是明道元年,丁謂才六十六歲,自然還活著。
“丁謂貶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
“他的家人并未一起去南方,而是寓居在洛陽,丁謂曾寫信克責自己,敘說朝廷的厚恩,告誡家人不要總是心懷不滿……”
“他當時派人將這份私信,交給了洛陽太守劉燁,并且特意告誡送信的人,要等劉燁會見眾同僚時,當面送給劉燁,如此一來,劉燁得到信后,不敢私自處理,立即把它送呈朝堂……”
“依舊是那個會揣摩人心的奸佞啊,這是要讓官家動惻隱之心……”
公孫策仔細看了有關丁謂的調查,臉色沉下:“‘組織’里有沒有人,是丁家的親眷?”
他再翻一頁,發現已經查了。
丁謂掌權時,呼風喚雨,權傾朝野,三個弟弟,四個兒子,皆任要職。
丁謂倒臺后,三個弟弟,四個兒子,全部被奪官,其中有定罪流放的,也有只是貶為平民,后來移居洛陽的。
而洛陽就方便了,機宜司早就派人查得清清楚楚,丁謂的家人依舊生活在那里,起初如同普通的富戶,后來搜刮的錢財被掠走,如今已是和窮苦的百姓一般了。
公孫策看到這里,轉念一想,倒也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誤:“他們目標太大,驟然失蹤,洛陽府衙肯定早就稟告了,看來‘組織’的人手即便是丁家子,也不會出自這一脈,那些貶去南方的更有可能!”
狄進道:“不能只看丁謂,當年黨同伐異,牽扯到的人實在太多了……”
比如“金剛會”利用的內侍魏承照,被二代“他心”吳典御當做擋箭牌,當時十分驕傲地介紹,其父親是寇準的門客,但根本沒人認得他父親是誰。
這不是特例,或許魏承照的父親當年確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卻由于地位不夠,并不為外人所知,更別提于史書中留下自己的痕跡,偏偏這類人頗有才華,子女親眷當然也可能出人才。
公孫策同樣想到了魏承照,不禁皺了皺眉:“可惜那個姓魏的內侍早被問斬了,不然倒是能順藤摸瓜……對了!希仁此前提議,去機宜司大牢見一見‘金剛會’的寶神奴,看看從他那里是否還能得到線索,可惜現在的機宜司大牢,已經不方便出入!”
“寶神奴么?”
狄進想了想,表示贊同:“希仁考慮得確實周到,這個人雖然被‘組織’騙得很慘,但只要有接觸,就會有線索,重新讓他思考一遍,當年是怎么跟‘司命’書信往來,又與‘禍瘟’產生交集的,或許還真會有新的線索!”
“那好!”
公孫策笑著舉了舉手中的名冊:“我們接下來便兵分兩路,閣下權知開封府事,去機宜司見一見寶神奴,想來提舉便是換了,也不敢阻你,我和希仁便去查一查這些罪臣親眷,如何?”
狄進點了點頭,又補充了一點:“明遠,李唐子嗣那件事可以用了,‘組織’無論是與彌勒教的勾結,還是在河西替換了黨項李氏之子,都有明確的反意,必須引發重視!”
對于朝廷來說,對于“金剛會”的重視程度肯定要超過“組織”,因為“金剛會”的背后站著遼國,“組織”不過是個民間勢力罷了。
可實質上,“金剛會”無論是存續時間還是上層規模,都不及百年發展,遍地開花的“組織”,偏偏重視程度完全不夠,既然如此,就安排一個足夠震驚朝堂的罪名。
當然,這也不算冤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