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位同齡的神童都尋到了。” “兩人在備考科舉,一人已經考中了明經科,正在等待吏部銓選,準備得官……” “組織”那邊的進展,并沒有影響狄進的計劃,一切還是按部就班地執行。 比如他讓身邊的三名親信武僧,去調查當年一同參加神童試的同齡人。 過程很順利。 這個年代的人,背井離鄉的很少,尤其是京畿。 能夠參加神童試的,家境都不會差,再加上出了神童,街坊鄰里的都有炫耀,自然是能問出來的。 結果也沒什么異常。 這三個人都屬于年少聰慧,又有心氣,自然希望科舉入仕,光耀門楣,但其中一位家境敗落,便選了明經科,二十歲不到就中了。 三十老明經,二十歲的明經科不稀奇,可惜這個常科科目在唐朝還有含金量,因為進士實在太少了,又為權貴高門所把持,狄仁杰都是明經科出身,有能力者依舊能高升。 但到了宋朝,明經科的含金量就是真的低了,屬實是沒文才又沒追求的士人才會選的,后來就在神宗朝被正式廢除了。 毫無疑問,在宋朝官員眾多,差遣相對較少,有實權有油水的又是爭破頭的情況下,考了明經科就想謀個好差事,實在很難。 所以狄進在初步排查了這三個人的情況后,馬上放棄那兩個備考進士的,安排最機靈的遷哥兒去與那個考中明經科,正在等待吏部銓選,苦候差遣的官人交談。 遷哥兒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跟那人攀上了交情,去了酒樓勾欄后,更是成為好友,五日不到,便傳回了消息:“公子,這位官人述說了不少當年的舊事,有一件確實蹊蹺,那一屆神童舉,禮部初選時,十歲以下的都有優待,他原本選不上的,卻因為年齡小入了選……” 狄進瞇了瞇眼睛:“特意要十歲以下的孩子?” 神童舉主要考的不是詩詞文章,而是經史的朗讀與背誦,基本上口齒伶俐,反應敏銳的,就能通過,若能舉一反三,那更是十拿九穩。 實際上書香門第的孩童還真的不懼這些,關鍵是年紀小懵懵懂懂的,到了宮城的殿內一驚,結巴得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根本發揮不出正常水平。 所以越年長的心態越穩,優勢越大,能過關的基本都是十歲到十四歲這個年齡段,而禮部偏偏優待年紀小的,莫非是政治上需要什么特別的宣傳? “天禧二年,朝中有什么大事么?” 狄進琢磨之后,喚了一位年長的書吏,詢問起來。 國朝的官員調動頻繁,相比起來,反倒是地方胥吏更熟知舊事,尤其是這種干了大半輩子的書吏。 “天禧二年……天禧二年……” 但這位想了想,卻慚愧道:“小的年歲大了,十多年前的朝中事,實在記不起來,那年只記得一件事,兩京都鬧過鬼……” “鬧鬼?” 狄進眉頭一動,同樣想了起來:“是有物如烏帽,夜間飛入百姓家傷人的‘帽妖’?” “對!對!就是那個妖物,好嚇人的!” 書吏連連點頭:“當時鬧得兩京上下都惶恐不安,小的夜間也不敢開門,拿著棍子,站在門口,護衛家中人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