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明道納幣-《大宋神探志》
第(2/3)頁
“不必擔心,本王早做了兵力上的安排,這群賊子打不出遼東……”
頓了頓,蕭孝穆苦笑:“只是京師恐怕要慌了!”
以前每每遼人犯境,宋朝的京師都會恐慌,因為從位于燕山南側的遼國南京道,一直到汴京城下,除了一道黃河之外,并無其他天險可以憑借,遼人可以千里奔襲,長驅直入。
反觀遼國,現在也體會到了這種感受。
遼主還不比宋人皇帝,他們真正的皇宮是四時捺缽,分四季逐水草而居,但那是國內太平的情況下,如今年輕的耶律宗真哪敢離開上京城,一旦接到前線的戰報,城內也要一片慌亂。
受到驚嚇,生出畏懼,這些朝堂高層會做什么,就可以預期了。
“走吧!”
蕭孝穆站起身來:“去見一見那位宋人相公!”
蕭阿剌不解:“父王?”
“與其等到陛下催促本王,速速與宋人談判,接受他們的條件,倒不如本王先這么做,如此還能保全陛下的圣明!”
如果蕭孝穆能做主,此次盟約,絕不可成。
但經過之前的試探,宋人的思路從一開始就很清晰,真正作主的是遼帝,蕭孝穆再強硬,繞過這位,請上京的遼帝下令,照樣能得償所愿。
而最后定盟時,仍舊要蕭孝穆出面,責任和罵名由這位朝中第一重臣來背上。
蕭孝穆當然不忿,但如今這份不忿的情緒,卻被國家的危難局勢給壓下,主動提出拜訪,雙方再度位列席上。
稍作寒暄后,狄進取出一份戰報,遞了過去:“這是遼東傳來的最新戰局,請殿下過目。”
蕭孝穆淡淡地看了一眼:“貴朝的機宜司消息倒也靈通,為何不選擇坐山觀虎斗呢?”
狄進微笑:“坐山觀虎斗,是坐看別人爭斗,待兩敗俱傷時,再從中取利,而我朝如今,已經不需要這般小心算計了。”
這話頗為狂妄,畢竟宋遼還未真正打過,不過既然到了談判桌上,狂妄便是自信,蕭孝穆不置可否,也取出早已備好的盟約條件:“這是本王擬定的四問,請狄相公過目!”
“第一,周世宗作為遼朝藩屬,是否該奪取瓦橋關以南十縣地?”
“第二,貴朝太宗進攻燕薊,是否師出無名?”
“第三,李德明與遼有親,且早已向遼稱臣,宋興師伐夏,為何不事先告知?”
“第四,盟約定后,貴朝是否會在邊界上增筑工事,添置邊軍?”
“四問后,還有一議。”
“如欲定盟,應將原大遼之藩屬,北漢的領土及關南十縣地歸還,如此方可益深兄弟之懷,長守子孫之計!”
狄進看著用契丹和宋兩國文字寫好的文書,淡然一笑,都懶得逐條駁斥,直接反問:“殿下應該記得,太妃此前也請求過盟約吧?”
蕭孝穆道:“貴朝拒絕了!”
“不!我們沒有拒絕,只是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狄進正色道:“那時貴朝的太妃和太后正在爭奪執政大權,盟約請求,是太妃借宋廷之力,穩固權勢,此等相幫,自該進獻歲幣!”
“今同理,我朝不欲與叛逆同盟,緣邊各守疆界,毫無趁人之危,這等禮遇,難道不值得貴朝進獻歲幣?”
“然進獻一詞,乃下奉上之詞,不可用于對等朝廷之間,我朝官家仁德,特改獻為納!”
“我朝愿納貴朝歲幣,殿下以為如何?”
蕭孝穆再是好城府,面色都變了。
大國之間的外交,便是一個字都要相爭,澶淵之盟時,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是贈予的性質,國書上寫的是賜,宋朝也一直自認為兄,遼為弟,兄長賜予弟弟財物。
當然遼國這邊并不認,他們認為自己才是雄踞北方的老大,宋人此舉是獻,只不過這方面的小小摩擦,沒有妨礙盟約的最終簽訂,基本上是各論各的。
但現在狄進要將歲幣的名義改為納,這就是赤裸裸的告訴遼庭,宋強遼弱,宋更有仁德之心,收起歲幣來依舊照顧兄弟之國尊嚴!
都不用具體爭執歲幣的多少,單單就是這點,就決不可忍!
所以蕭孝穆斷然起身,直接朝外走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