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大結局(中)-《大宋神探志》
第(1/3)頁
宮城。
狄進匆匆下馬入內,迎面就見到一位熟悉的老者。
曾任樞密使的張耆。
這位是劉娥的恩人,當年介紹劉娥入真宗府邸的是他,太宗把劉娥趕出去,將其收留到家中,出去租房子,讓真宗與劉娥偷偷幽會的也是這位。
有了這么一顆會進步的心,又碰到了劉娥這位知恩圖報的當國女主,歷史上的張耆一直安安穩穩地當著兩府宰執,直到劉娥駕崩后,才被仁宗更換宰執班底貶出去,但也有個善始善終的結局。
這個世界倒是因為宋武德強盛,對外滅夏,眼見自己的能力實在跟不上,張耆主動請命,急流勇退。
此時數年不見,倒是面容富態,精神矍鑠,完全不見老相,眼神也很好,直接迎了上來:“狄相公!”
狄進趕忙快步上前,攙扶住他:“張公切莫這般稱呼,還是喚我表字!”
張耆輕輕拍了拍他的手腕,換做平時就要發出爽朗的笑聲了,但此時卻滿懷悲傷:“仕林,我們進去!”
“好!”
將本就回京的狄進匆匆召回,又把張耆也招入京師,說明太后大限已至。
接下來,就是見最后一面了。
歷史上劉娥同樣是明道二年去世,但那是年初的三月,如今已近年末。
這位太后放下了權勢的執念,在后宮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惜早已疾病纏身的軀體,終究也沒能延壽太久。
在一眾內侍的帶領下,兩人走入內廷,抵達寢宮。
此時簾幕垂下,阻隔內外。
隱約可見趙禎跪在榻前,握著劉娥的手抽泣,以王曾、呂夷簡為首的兩府重臣,和以趙允讓、趙文德為首的皇族宗室,齊聚于外間,伏于地上,眉宇皆有悲戚。
宗室的悲傷是不是假裝,實在不好說。
畢竟這位劉太后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沒了裝瘋賣傻十幾年的八大王領頭,更是敢怒不敢言。
但大多數臣子的悲戚,倒是情真意切。
就連曾經堅定反對劉娥為后的李迪,都不得不承認,劉娥的一生,尤其是垂簾聽政后,保護圣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于國朝,于趙氏,都有大功。
這樣一位執政太后,值得群臣為之敬重,為之哀傷。
“姐姐!”“圣人!”
此時不僅趙禎伏于榻前,楊太妃和李太妃也在,都在默默垂淚。
兩女一個是劉娥最親密的,一生都未虧待過的姐妹,另一位本是劉娥的貼身婢女,后來生下了可以助她穩固地位的皇子,但最終還是被接了回來,本就性情柔順,安于現狀,不爭不搶。
而由于所在的位置,她也是第一個發現狄進和張耆從外走入的,低頭在劉娥耳畔邊說著。
“元弼!”
沙啞虛弱的聲音從幕簾后傳出,劉娥呼喚著張耆的表字,透出欣喜:“上前來?!?
張耆身軀巨震,卻強忍著淚水,雙膝跪地,一點一點挪到了簾前,輕聲道:“圣人,老臣來了!”
“你來了……你來了……”
劉娥笑了。
單就個人情誼,兩人其實沒什么私交,但每每看到張耆,她就想到了當年韓王府的歲月,自己播鼗而唱,那位衣衫華麗的少年在臺下笑吟吟聽著的場景。
真美好啊……
劉娥嘴里咕隆著,低沉含糊,一時間也聽不清楚到底說了什么,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低。
突然間,她的眼神明亮起來,頭稍稍昂起:“狄卿?”
狄進道:“太后,臣回來了?!?
“好!好!回來就好!”
劉娥聲音同樣清晰起來:“先帝文武之德,憂勞萬務,兩巡河朔,親統戎師,是以宋遼偃戈,西裔稱藩……”
“黨項狼子野心,必為邊患,平定李氏,收復河西,于國大幸,然妄自北伐,此老身之過也!”
“幸得盟約再定,既已定盟,自該遵約,然北虜惡性難改,來日再有沖突……”
說到后面,她的氣還是漸漸虛了下去,不得不將原本記錄在遺詔上的完整話語收回,跳躍到結論:“我朝定要收回燕云,萬不可沉溺于太平!”
有的臣子已經變了臉色,卻不敢吭半聲。
這是遺詔,且不說收回燕云本就是太祖太宗念念不忘的事情,就算不是,只要不是特別違背綱常,誰敢在這個時候出頭?
而有的臣子則抬起頭來,面露焦急之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