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美人離殤-《大唐天將軍》
第(1/3)頁
乾元十一載,八月十五。
在李瑄西征的第二個年頭,長安城內,熱鬧非凡。
天子不在,然中秋佳節,盛世歡樂必不可少。
長安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特別是中軸的朱雀街上,通紅的燈籠,與明月交相輝映。
取消宵禁后,中秋節不再是貴族的節日。
百姓用月餅向月神祈禱后,走到街道上,進行各種游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由至尊所作之詞,已成中秋節的印記。
也是酒館茶肆中必有的旋律。
在這花好月圓的日子里,一身素衣的楊玉環靜坐在太真觀的閣樓中。
如水的月光斜照在楊玉環的身上,清冷之意頓生。
歲月雖然在臉上留下痕跡,但她依舊有魅力。
她的雙眸,也有一種生死看淡的氣質。
“噔噔……”
琵琶之音緩緩而起,每一個音符都像是被她藏進了深深的哀怨。低回婉轉,如泣如訴,恰似寒夜中孤獨的鶴唳,又似幽泉在冰下艱難地流淌。
這不是中秋時的音調!
但從旋律上能聽出楊玉環彈奏的是李瑄的絕句《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是她彈奏最多的曲調,勾起她的回憶,似是又想忘了一切。
她不應該貪圖那“不死藥”。
成為月宮中的仙子又有什么用?
廣寒宮冷,寂寞無伴。
“玉真娘子的琵琶真好聽!”
一名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在楊玉環彈奏完曲子以后,拍著手掌說道。
“蘭娘為何沒有去朱雀街看熱鬧……”
楊玉環詢問這名叫蘭娘的小女孩。
蘭娘在七八歲懵懂無知的時候,就被送入太真觀,成為女道童。
她不像別的女道士,雖然敬重楊玉環,卻用耐人尋味的眼光看待楊玉環。
是以,楊玉環與蘭娘最親近。
“太真娘子不出太真觀,蘭娘也不想去……”
蘭娘是因為楊玉環不離開太真觀,才沒有和其他女道士一起出去玩耍。
她想不通,為何太真娘子不愿意出去?
“我是罪人,蘭娘怎能和我一樣呢?”
楊玉環緩緩向蘭娘回答道。
她渡過數十次中秋。
小時候在蜀地,少女時在洛陽。
還有最復雜的長安……
以落寞之族,嫁給壽王,一躍成為皇親國戚,以及新婚燕爾……
后來又被李隆基看上,壽王的沉默,加之為追逐更大的富貴,使她沖破道德。
開元末期的時候,楊玉環與李隆基在太液池憑欄賞月,非常不盡興。李隆基立刻令人在太液池西岸,建筑百尺高的望月臺。
萬千寵愛于一身,但并不是最快樂的時刻。
直到天寶二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出現在龍池邊。
文武雙全,天下一流,讓她不禁多看幾眼。
圣人田獵之時,猛虎出沒,千鈞一發之際。是那個少年挺身而出。
在他膂力之下,猛虎如同玩物。
那才華橫溢的少年英雄,像是有吸引力一樣,令她不可自拔……
傾慕的種子,在那一刻悄然種下……
最難忘的中秋節,無疑是他在萬眾矚目下,寫下《水調歌頭》的那一夜。
也是那個男子,創造了“東風夜放花千樹”。
又沉淪了無數“千百度”。
楊玉環明白,她沒有資格渴望“燈火闌珊處”。
正如她對蘭娘所說,她是罪人,是利欲熏心的人。
她是紅顏禍水。
她輕信安祿山的花言巧語;縱容的兄弟姐妹,窮奢極欲,賣官鬻爵,魚肉百姓。
直接或者間接害死了無數平民百姓,數萬士卒折戟云南。
她不干涉政事,不殘害忠良。
但翻遍史書,找不到像楊氏一樣的家族。
她的縱容,釀成大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