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崔萬紀干枯蒼老的聲音,在低沉中回響,雖語調輕緩,卻眼底的精光隨著這一言一語,卻變得越發凌厲。 話,竟還未說完,猶在繼續。 方踱三兩步之間,只繼續聽來—— “武德五年,劉黑闥再叛,武德七年杜伏威亦叛,兩者皆為李世民所平。” “武德七年,輔公祐之敗,天下無歸地,李淵位奉極首,大唐氣數正起!” “同年,突厥舉國而侵,李世民一軍獨退于幽州!” 隨后,崔萬紀目光慢慢凝下,聲隨氣緩繼續道之最后幾句。 “武德九年,爭儲事發,玄武政變……僅一月之間,突厥逼變武功,南下渭水,二十萬大軍,僅臨長安一步之遙……” “新皇初立,內憂外患,李世民退之于突厥,斷之于朝綱,甚容隱太子遺黨!論之古而堯舜之起,除秦皇漢武,可謂文治武功皆少有為帝者可與比之。” “直到如今,大唐三軍北伐,突厥節節敗退,氣數…將盡……” 這從頭到尾,如數家珍,一句一字,震懾人心。 這些,與其說是歷史,更不如說是李家父子乃至李世民的赫然功績。 每一段,都是當今世家的一個個警鐘。 父子二人,沉吟良久。 李世民,絕不可否認其是一位雄才偉略,手段果決的皇帝,乃至能力,手段,心胸,氣度等,皆在其父李淵之上。 而這幾年的李世民,成也玄武之變,難也玄武之變。 他等世家,也深知對這位馬上皇帝的忌憚。 也曾不止一次又一次暗做文章,畢竟,誰稱帝來說,幾家都不希望是這樣一位有著雄才偉略,手段狠決的皇帝坐在這個位置上。 哪怕是李淵,氏族都只會微有忌憚,而無懼之。 但如今的李世民,已是天下之帝,皇權穩固,當年的玄武之變的影響,如今也在慢慢消除。 可以說,皇族與氏族最后的周旋,將無余地…… 隨后,崔萬紀突然轉而問之。 “如今這大唐,你覺,當今李氏二子,又能容我崔族幾時?” 這時,崔允濟凝眉,心中思量。 “如今,盧氏自求安穩,王氏主權于朝,鄭氏與我崔氏多有親近……自隴西李氏,背安皇族,高枕無憂……” “不過……四族互通有無,聲望之大,李氏皇帝不可能平認知無,恐大軍回來之時,便也是李氏皇帝與我幾族爭明斗暗之時。” 崔允濟說的,已算是滴水不漏。 恐怕事實,將比這口頭三兩句更加激烈。 對這個答案,崔萬紀沒有表態。 遂之眼神一變,低沉有力的說道…… “李氏皇帝不似往者,自有雄心壯志,自大唐立業,已容忍幾族多年。如今,朝令雖不辭夕改,但物是休與人非,老夫斷而,十年內,李氏皇帝便會——統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