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大唐秋防令-《盛唐挽歌》
第(1/3)頁
張守珪從前并未在中樞跟李林甫打過交道,但他也聽說了這位大唐右相的一些事情。
比如說作風強勢,比如說陰柔詭譎,比如說笑里藏刀。
但不管怎么樣,李林甫的名聲在外,世人多半都是說這個人還算是做實事的宰相。
他做成的事情,在開元時代的歷任宰相里面,也算是比較多甚至是最多的,稱呼一句“能臣”,不算過分。
可是今日一見,張守珪覺得外界的傳聞當真有些不盡不實!
河西兵募三萬是什么概念,這位右相心里有譜么?那是三萬人,不是三萬頭豬??!
張守珪心中已經開罵,礙于李隆基的顏面才憋著沒有吭氣。
“圣人,河西地區,負擔遠超京畿。特別是涼州,不但承擔著大量兵役,還有很多中樞賬冊上不予記錄的勞役。
在河西新征發五千人就已經是極限了,若是征發三萬人,那勢必會影響各地農耕及政務啊!”
張守珪懇切說道。
張守珪當年在甘州的建康軍擔任過軍使,對河西走廊的軍務很了解。這也是基哥為什么要讓他兼職兵部尚書的原因之一。
河西,特別是涼州,諸多事務繁雜,那可是三言兩語說不完,絕不是耍耍嘴皮子就萬事大吉的。
“涼州百萬之眾,難道連三萬健兒也征發不了么?”
李隆基聽到張守珪所說,一時間感覺有些莫名其妙。
那可是涼州?。?
有戶口的固定人口,包括歸化了胡人在內,都已經超過百萬。若是把流動人口也算上,那就不止百萬了!
光涼州城內,就有數十萬人。
只是基哥不知道的是,在涼州,有一種戶籍種類為“行客”身份的人。
他們并不是固定居住在涼州,在這里也沒有土地,但卻又是涼州長行坊的??停鶃碛陂L安與涼州城之間。
這些人的來源,可能是破產的西域小商人,退役又失去田產的老兵,從關中來河西討生活的良家子。他們最后都變成了兼職打零工與駕車運貨,順便販賣點小商品的“特色人群”。
兵募的對象,首當其沖的便是這些人!
因為他們沒有土地,亦是不影響地方上的農耕,所以成為了兵募的首要對象。
沒錯,兵募是一種義務兵,帶有強制性,尤其是在河西邊鎮,官府一紙文書下來,連阿娜耶的養父李醫官這種失去雙腿的人都要義務從軍,將醫館當做診治傷兵的戰地醫院,就更別說那些失去土地孑然一身的“行客”了。
然而,行客們看上去游手好閑,但實際上卻是關中到涼州之間負責轉運貨物的關鍵人群!
他們駕車趕車,喂養牲畜,搬運貨物,維持著整條運輸線的正常運轉。
武周時期,邊鎮與長安之間的官方貨物運輸,是由國家的驛站系統來承擔。那時候,西域的兵馬還不像現在這樣有十多萬唐軍邊軍常駐。輜重需求沒有像現在這般恐怖。
然而饒是如此自開元中期以來,大唐中央財政就已然無力承擔這樣的巨大開銷了。這個窟窿還隨著與吐蕃爭雄的白熱化,而迅速擴大!
因此,地方所需財物,便采用分層轉運的辦法,逐級下發,長安這邊不會再派出一輛車承擔貨運任務。
而涼州,便是西域跟長安之間唯一的一個中轉站。畜牧業極為發達的涼州,每天都要派出車隊前往長安運貨。而來自西域那邊的車隊,則將涼州這邊囤積的貨物,運到最終目的地。
各地負責自己的輜重補給運輸。
簡單的說,整體的貨運消耗并沒有實質性減少,但它確實將轉運的費用從中央轉嫁到了地方,使得大唐的財政運轉,賬面上更好看了!
而在這個體系當中,行客們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都是免費駕車,一路上連補貼都沒有!
唯一的好處便是,在貨運的時候,可以按比例“夾帶私貨”,如果沒錢進貨,還可以找官府低息借貸。最后通過把長安那邊的貨物販賣到河西走廊,來補貼這一路的消耗。
如果涼州征兵,那么可以確定的是,整個西域的物流系統都會大亂!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在河西走廊本地當過官,那么絕對不可能知道這么多細節。也不會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
“圣人,涼州乃西域之根基,不可輕動啊。”
張守珪懇切哀求道。
基哥似乎也從暴怒中冷靜了下來,小小突厥而已,涼州不是還有王牌赤水軍么?短時間內也不至于說亂到場面不能收拾。
“除涼州外,河西其他四州,征發健兒兩萬。開啟秋防令,從朔方調兵到涼州!”
李隆基沉聲對李林甫說道。
秋防令!
這下不止是張守珪不淡定了,就連李林甫也感覺相當意外,臉上驚訝的表情都沒控制住。
秋防令這玩意正是為強勢的吐蕃人量身定制的,自武周末年大唐邊軍屢屢慘敗給吐蕃后,就被搬了出來,并非是基哥的發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