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被“遺忘”的軍隊-《盛唐挽歌》
第(2/3)頁
此軍若是返回瓜州,與吐蕃軍主力合兵一處,只怕……”
郭子儀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圍攻羅城的吐蕃軍主將是個高手,只怕沒那么好對付。而瓜州的吐蕃軍得這么一支援兵,恐怕也跟著不好對付了。
郭子儀從軍二十年多年,很明白什么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同樣的軍隊,不同的將領去統帥,戰斗力可能天差地別。
“此人為誰?論欽陵已經死了數十年了啊。”
方重勇一臉疑惑問道。
論欽陵這三個字,在武周時期,曾經是大唐軍中不能提起的三個字。唐軍無數名將,都成了這一位吐蕃大將的背景板,就連薛仁貴都在大非川折戟沉沙了。
吐蕃從建立到滅亡,此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不過這位當時生猛得讓唐軍膽寒的吐蕃名將,卻依然難逃政治斗爭的宿命,被誣告謀反,死于吐蕃贊普之手。其權謀套路與中原王朝并沒有什么兩樣。
這一舉動直接讓吐蕃的軍事開邊戰略倒退了三十年,比起當年劉宋文帝劉義隆殺檀道濟的自毀長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直接為后面登基稱帝的基哥獻上了一份“大禮”。
要不怎么說吐蕃是大唐的“親戚”呢,為了跟大唐打得有來有回,自己太強了也要自斷一臂,給大唐回血的時間。
唐軍將士做夢都辦不到的事情,被吐蕃自己人輕而易舉的辦了。功高震主的名將,常常都是這種下場,古今無二。
之后,論欽陵家族倒戈投靠大唐,并為大唐守邊。這件事完美詮釋了君主利益并不等同于國家利益,有時候甚至互相矛盾。
正是這一件大事,才讓當年的基哥有底氣對吐蕃動武。基哥之所以一直覺得自己“受命于天”,便是因為在他登基前后十年當中,各種外部條件都開始有利于大唐。
對吐蕃人頗有研究的方重勇,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論欽陵是誰。
“什么論欽陵啊,那位主將叫什么不知道,不過,意料之外,倒是發現了一件讓某很是好奇的事情。
這是從那支吐蕃軍中繳獲而來的,不止一面,今日帶了一件來給使君開開眼。”
郭子儀微微一笑,從懷里摸出一面旗幟來,面積并不大。
方重勇瞳孔驟然一縮,眼前這玩意,在吐蕃軍中可不常見啊!
他小心翼翼將旗幟接過來,放在手中端詳,隨即輕嘆一聲,終于明白為什么圍攻羅城的吐蕃軍,對所謂“友軍”見死不救了。
這面旗幟,繡著苯教中常見的標志。不過與他前世見到的苯教“萬字符”還真不一樣,圖案也更加簡潔,就是用純色的紅藍黃等顏色拼成的類似方塊的圖案。
而他前世在西藏見到的苯教“萬字符”,則是苯教后來跟佛教互相融合以后,“借鑒”過來的,算是一種在競爭中達成的妥協,或者叫“細節審美”的逐漸統一。
吐蕃軍中出現苯教的旗幟,說明這位吐蕃軍將領,是一位堅決擁護苯教的鐵桿信徒。而圍攻小城的吐蕃軍,明擺著是支持吐蕃佛教事業的。
所以對面那邊見死不救,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吐蕃國內佛教與苯教的斗爭,已經白熱化,進而影響到戰場了。
“使君如果出擊,勝算或許比預想中更大,吐蕃軍并不團結,內部也有派系之分,教派之爭,恐怕只是其中之一。
現在問題只在于說服軍中將士們擁護,解決了這個,某以為此戰可以試試。”
郭子儀分析了一番,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
“明白了,其實兵不在多在于精,某以為五千騎就足夠了。兵馬多了,輜重反而跟不上。我們奇襲瓜州得手,斷吐蕃人糧道就行了。
只要吐蕃人回撤,那么前線必然松動。我們快打快撤,直接回沙州固守即可,其實并不需要與吐蕃人硬拼。”
方重勇嘆了口氣說道。
看到郭子儀面帶猶豫,他接著補充道:
“也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把吐蕃的兵力吸引在瓜州西部一線,不讓他們去增援肅州就行了。”
“使君之策甚好,某也好好考慮一番。王節帥乃是某同鄉,要出擊的時候,某自然是義不容辭的。
軍務在身,某先回羅城,加固城防了。”
郭子儀微微點頭說道,拱手告辭。他感覺方重勇的策略還是有幾分依據的,并不是盲目出擊。只是,打仗并非一個人的事情,想這么多人齊心協力,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看這位方使君有什么辦法吧。
身為“客軍”的統領,有些話,并不適合他說出來。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