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唐代基層政務的運作模式-《盛唐挽歌》
第(2/3)頁
這可以從側面說明,唐代的商品化或許因為封建制度的阻礙,還不是運轉得那么流暢。但是將財物貨幣化,統一化,卻已經是標準流程。
從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后期兩稅法可以順利實施,因為原本的政務,就已經具備了這個先決條件。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賬目清晰,有相對統一的執行標準,一目了然。
那么專員甲要去哪里買草料呢?
可以找官府開的草場,專門對接。或者找私人購買。當然了,也可以直接假扮盜匪去搶。
總之過程不是問題,結果才是,有沒有搞到草料才是核心。
官府要的就是票據單上的東西有沒有齊活,而且專員甲,通常不是流官,而是在當地找的非流官,多半都是所謂“技術官僚”。當然了,他們也不是吏員。
專員甲從支度使衙門領到草料款,然后去購買草料,喂馬。一個月以后,會有采訪使衙門的考核人員來檢查馬匹是不是得到了應有的喂養,狀況如何。
這個流程就走完了。
其間,有一個從政令撥款,到購買執行,再到最終考核的流程。當然了,這里頭也有很多“不可說”的套路。比如說支度使給的錢是多是少,不同地方的草料價格有時候相差極大等等。
我說這些,其實是想說明一點:唐代基本政務,需要大量現金流通。有時候形成了路徑依賴后,就會由官府打欠條。比如說購買草料的地方比較固定,辦事人員不經常更換,當地草料較多,價格穩定等等!
這個有點類似于固定程序運行,跳過了中間的“自檢”環節,但本質上是一樣的。
只是因為“圖省事”而很多時候略卻了。
從這點也能看出,盛唐的時候,官府辦事并不草率。如果你想鉆空子,那也需要相當的智慧和手段。
別把人家當傻子啊,畢竟大唐也是個超過六千萬人口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形態,別小看封建社會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