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兵-《盛唐挽歌》
第(2/3)頁
這些人不在府兵的“獎池”里面,但是在兵部賬冊上。
所以說,這就是看史書不能吊書袋,不能一概而論的原因,魔鬼往往就在細節里面。
開元幾十年時間,其實就是老的府兵退役,新的募兵,其中包括長征健兒(還有別的)補上的過程,直到最后府兵全部退役完畢。
除了這些“常備軍”以外,還有不在賬冊上的“臨時工”。
比方說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具體是啥的團結兵。
比如說史書上常見的“發番漢軍士萬余”之類的,等同于邊疆的“老兵召回”制度。說白了,大唐能打仗的人遠不止兵部賬冊上那五十多萬。
這個過程當中呢,又有很多幺蛾子出現,比如說邊疆從軍人口比例太高,中原防御空虛,關中禁軍腐化,財政虧空導致欠餉等等。
導致很多政策上該出現的部隊沒有出現,因陋就簡,不該出現的反而勃勃生機了。
我說這么多廢話,就是想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安史之亂以前,唐軍內部來源和兵制是非常復雜的,老中青的制度都有。
按大唐喜歡“做加法”不喜歡“做減法”的規矩,大唐中樞一般都是缺什么功能就補什么官,創造一個:差事,也就是XX使之類的職務來應對。
所以新的東西出現了,不代表舊的東西已經消失。
而牙兵是來自哪個部分呢?
據我推測,牙兵最初的兵員,應該是在安史之亂戰火中磨練出來的團結兵。這個是一家之言,也不重要。
因為無論最初的牙兵是怎樣的,他們都會在極短(很可能就幾年時間)的時間內,被異化為標準模板的牙兵,也就是所謂的“環境改造人”。
無論這個丘八之前是怎樣辦事的,他們到了安史之亂以后的社會環境以后,就會進化成標準牙兵。
武力強橫,能征善戰;虛耗米糧,無法無天;結黨營私,自成一派;特立獨行,隔絕本地。
這是什么意思呢?
嗯,我解釋不清楚,太淺顯的說又沒意思,所以從社會經濟基礎去闡述牙兵是什么比較好。
牙兵的兵員,是“窮則從軍,達則建節”的無產階層。安史之亂前遺留下來的兵馬,或者活不下去的流民,破產農民,甚至是沒落武將之家的子弟之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