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398章 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同-《盛唐挽歌》


    第(1/3)頁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軍雖然在西域大勝吐蕃,鞏固了邊疆,進一步控制了蔥嶺以西的各個小國,并新建“河中都護府”。

    但是,人可以勝人,人卻不能勝天。

    唐軍可以戰勝任何對手,卻不可能贏得過天災。

    天寶十年春,關中、河南、河北普遍大旱,各地不得不四處截流引水灌溉。由此導致鄰里州縣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當地豪強組織械斗的情況屢有發生。

    更有不少自耕農因為“偷水”,被當地大戶打死的惡性案件發生。一時間,“缺水”二字成為了敏感詞,似乎滿世界都在缺水。

    然而,根據自然規律,水分蒸發后,不可能憑空消失。它要么轉移了,要么暫時留在空中,在遭遇冷空氣后,遲早還是得落到地面上來。

    于是兩個月后的盛夏,關中、河南、兩淮等區域大雨傾盆,特別是河南,大雨導致黃河泛濫決堤,整個黃河水系都處于極高水位。各支流決堤屢見不鮮,官府疲于奔命卻是十個里面難以處理好一個。

    大唐長年累月的在河南開荒,圍湖造田,導致蓄水能力大減,又不像現代那樣大規模的興建水庫蓄水。

    因此河南成為了受災的重災區,不少人的農田毀于洪水,流離失所。

    然而河北地區,在旱災之后雖然沒有洪災,但卻爆發了蝗災!蜂擁而至的蝗蟲,將河北許多州縣內良田里的禾苗啃成了光禿禿一片,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

    按理說,都這個節骨眼了,開倉放糧是正常操作。

    然而,除了關中有限度的放糧賑災外,其他地方的常平倉,都扣扣搜搜的,半天擠不出一粒米來。

    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官府都被各地的豪強大戶們收買了么?

    其實不然。

    因為賑災糧是免費的,關中發得起,其他地方玩不起!

    早在貞觀之后,常平倉就不再是單純的國家屯糧倉儲,而是一種類似“經營”模式的“糧食商行”。換言之,如果沒有特殊的命令,比如說軍糧調度、庫存轉運等等,常平倉也是要自負盈虧的。

    按照職能,糧價低的時候買入,免得“米賤傷農”;糧價高的時候高價賣出,免得百姓吃不起糧食。這便是常平倉存在的意義。

    所以反過來說,豐年低價買入,災年高價賣出,這是正常的“商業化”操作。本地大戶與豪強,最多只是跟地方官府勾結互利,還沒辦法做到控制官府,影響決策的程度。

    那么,各州官府的辦法是什么呢?他們為什么不開倉放糧呢?

    答案就是,常平倉的官員們,絕大多數都選擇把陳糧高價賣給大戶,讓本地大戶負責處理災情,一舉“去庫存”。

    之所以不賣給自耕農,那是因為那些苦哈哈們,壓根就買不了多少,或者說根本買不起。而且常平倉的官員們沒有那么多精力和人力去伺候“散戶”,他們只能抓大頭。

    別問,問就是人手不夠,也確實是不夠。

    前兩年一直都是豐年,糧價又被有意識的壓低,導致常平倉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囤積的陳糧賣不出價,因為糧價很低,又得不斷買入新糧。

    多余的陳糧,只好以更低的價格,賣給本地大戶,以騰出位置。這也是所謂的“推陳出新”,不可能讓糧食一直在糧庫里堆積著。

    因此常平倉賬面上虧空了不少錢,管理各地常平倉的那些官員們,也都是著急上火,卻又一點辦法也沒有。

    常平倉的設立,本意就是低買高賣,抑平糧價。如果糧食持續低價,那么常平倉的管理官員也會很為難。

    這低價糧食,他們是收還是不收呢?收的話手里的錢已經見底,不收的話好像又完不成指標。要知道,糧食不比金銀放不壞,越放越是沒人要的!

    這場天災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大難臨頭,但對于這些官員來說,那當真是幫了他們的“大忙”,說是及時雨也不為過。

    他們不趁此機會高價賣糧,一舉填平賬面虧空。難道還老老實實的,將已經貴如金銀的糧食免費放出來砸自己飯碗?

    想想也不可能,因為朝廷對于常平倉管理官員,也是有績效考核的,絕不是讓他們可以隨意自由發揮。在你任內收入了多少糧食,賺了或者虧了多少錢,這些KPI就是升官或者貶職的依據。

    這種考核,看起來也沒有問題啊,對于地方官員,朝廷怎么能沒有考核標準呢?

    不考核,那就是純粹的“人治”,容易吏治敗壞。考核,多多少少有點“法制”的意思,能說朝廷做錯了么?能說處理這些事情的官員做錯了么?

    只能說,天下之大,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通。

    于是,各種說法不一的奏折,如雪片般飛入長安,送到了兩位宰相的案頭。

    有人說朝廷要派出欽差賑災;有人說本地受災不嚴重,可以自行處理;還有人說當地有民變,希望朝廷授權由州縣組織“團結兵”鎮壓民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