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鹽之戰-《盛唐挽歌》
第(2/3)頁
……
幾乎是同一時間,方重勇也在登州府衙書房內,對劉晏與車光倩二人面授機宜,商議政務。
“登州鹽場的事情,要抓緊時間辦。現在登州沿海的鹽場規模太小,要擴大規模,最起碼,不能比長蘆鹽場的規模小。
多安置失去土地的百姓去鹽場里做工。”
方重勇吩咐車光倩說道,這位親信將領馬上要留在登州公干了,除了練兵招兵和海貿的事情,鹽場的擴建也歸他負責。
他記得登州在北宋的時候,好像是產海鹽的重要基地。蘇東坡曾經在此當官,發現本地鹽價居然跟別處一樣,于是上書朝廷改善鹽政。
“得令,只是不知道節帥對此有什么指示呢?”
車光倩疑惑問道。
這年頭制海鹽的技術門檻極低,甚至有專業書籍告訴沿海漁民要怎么制鹽。
問題在于,這個鹽制出來以后,是用來做什么!
銷售渠道如何?集散地在哪里?怎么定價?
是專門給海上貿易船只制作咸菜和咸肉或者咸魚?
是運到汴州后販售?還是出口到渤海國?
要不要收鹽稅,怎么收稅,收多少稅?
這些與制鹽無關的細節,才是問題的關鍵。
“計算正常的物料消耗與人工,收一成的交易稅。鹽生產出來以后,九成運到汴州,一成在本州和附近州縣販賣,實行低稅制。”
方重勇滿不在乎的微笑說道,輕輕擺了擺手。
這下,不止是車光倩感覺驚訝,就連劉晏也覺得不可思議。
收一成的鹽稅,也就是10%,這種稅收簡直離大譜,低得有點駭人聽聞了。
鹽稅不收個幾倍,要來何用?
“節帥,恕下官直言,這等稅率,聊勝于無,實在是收不到幾個錢啊。”
劉晏無奈感嘆道。
“確實收不到,但是……這樣可以讓河北與關中,甚至江南那邊也收不到鹽稅呀。”
方重勇輕輕擺手,臉上帶著神秘的笑容。
劉晏是聰明人,一下子就察覺到了問題的關鍵。
沒錯,按照方重勇的設想,汴州這邊確實收不到多少鹽稅。可是一來這是“養民”之策,讓各州百姓可以更好的修生養息,并獲取他們對于政權的支持。
另外一方面,汴州鹽價低,便意味著周邊的地方,也收不到鹽稅了!
汴州的官鹽,會被各地慕名而來的商人運走,成為其他地方的“私鹽”,進而沖擊其他地方的食鹽市場,讓那些收了重稅的官鹽沒有活路。
如果官府要強賣,地方上會不會反抗?
那是一定會的,“私鹽販子”的威力,懂的都懂。
不費一兵一卒,在別處制造了矛盾甚至是民變,何樂不為?
方重勇這手看似簡單,其實本質上卻是傾銷,而且是屬于“預判了別人的預判”。
為了搞錢,無論是長安朝廷,還是河北叛軍,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勢力,一定會往死里收鹽稅。然后用這些鹽稅,募兵買糧,打造盔甲兵器。
我得不得利無所謂,只要讓你也得不到利,那就是我贏了。
“厲害呀,我收不到鹽稅,別人也休想收到。
節帥這一招太妙了。”
車光倩撫掌大笑,已經完全理解了方重勇的意圖!
將鹽送到汴州集中售賣,而且這里的鹽,會比周邊收了重稅的鹽便宜很多。
那么,會不會有很多商人來這里販鹽?
根據來回走不空路的原則,那些商賈來,肯定要帶點別的什么東西來賣這才劃算啊,比如說糧食。
如果再加一個只有賣糧食,或者賣別的生活必需品,才能拿到“鹽引”,才能用“鹽引”買便宜鹽的政令。
那樣的話,周邊州縣的刺史與縣令們,看到自己州縣收不到鹽稅,物資還拼命外流,會不會感覺欲仙欲死?
他們自己吃的鹽,都得去汴州買了。
有便宜少稅的汴州鹽,這鹽引,一定會被商賈們追捧,這是不是就可以當貨幣使用了?
如此一來,經濟是不是就被盤活了?
“節帥之策大妙。”
想明白后續影響極大的附帶效果后,劉晏不由得對方重勇叉手行禮說道,語氣誠懇。
反其道而行之,實行超低鹽稅和鹽引制度,這樣就無形中讓鹽引有了“保值”的屬性。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周邊州縣的鹽價肯定貴!各方勢力為了籌措軍費,肯定會在鹽稅上做文章呀!
低價鹽策略,其實是用鹽去置換周邊州縣的各類物資,還可以刷一個好名聲,何樂不為呢?
鹽稅是少了,但是其他的商業稅會不會多起來呢?
劉晏本身就是極具經濟頭腦的人物,一聽方重勇這策略就明白了。這位方節帥是做好了長期發展的準備,不是打算在汴州撈一票就走的。
能夠制定優秀的經濟政策,作為一個割據政權來說,它就比其他割據政權多長了一雙翅膀。
汴州是運河節點,亦是繁榮的商埠,只要天下局面稍稍安定一點,這里的區位優勢很快就會發揮出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