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話不能亂說-《盛唐挽歌》
第(2/3)頁
后來節帥又帶兵出征河北,崔某想找你也是無門,只好在汴州等待。”
崔乾佑給自己倒了一杯,心中滿是惆悵。
為什么世道會變成今天這樣?
崔乾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目前局勢還相當混沌,看不出未來誰會更勝一籌。
更別提笑道最后了。
自從潼關來汴州,崔乾佑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在一眾腳夫中獲得了絕對的威信,如今也算是其中的頭面人物了,手下一幫聽他號令的小弟,有點類似于方重勇前世的黑社會頭目。
今夜來這里,便是想跟方重勇聊一聊時局,以及自己將來的路要怎么走才好。說明白點,就是來看看現在的方重勇還值不值得投靠,以及自己在其麾下能干什么,對方又能開出什么條件來。
換言之,如今崔乾佑也算是身無長物,根基全失。哪怕投靠方重勇,也得談好條件,雙方統一認識。
當過一方主將,掌握用兵之法,崔乾佑又怎么可能從零開始,從小兵做起呢。
這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納頭就拜。
“崔將軍,李琩雖然弒父殺君,但指望短期內再有人能攻破關中,恐怕很難實現。
所以本帥以為,長安城內或有變生肘腋之患,但關中朝廷倒臺,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哪怕李琩不在了,也會有別的親王被扶上臺。
朝廷老而不死,病而不倒的狀態,只怕是難以避免了。”
方重勇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慢悠悠的說道。
“確實,李琩只顧私怨,不顧國家大義,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而且崔某就算回到長安,只怕也會被清算,哪里有立錐之地啊。”
崔乾佑感慨嘆息說到。
很顯然,方重勇是在幫他分析出路。只不過去長安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李琩是個不管事,也管不住事的天子。長安城內蠅營狗茍之輩,必定會如脫韁野馬一般攝取各種利益。崔乾佑這個外人去了,誰能給他提供官位呢,想都別想了。
就算崔乾佑想找個后臺效忠,也找不到具體的,可靠的人。
“河北賊軍,先前皇甫惟明還算是一號人物。論跡不論心來看,他扶持李琬也算是盡了臣子義務。
只是皇甫惟明一死,河北賊軍群龍無首,各自為政。有沖動行事者如李寶臣之流,有暗中潛伏如史思明之流。
這些人都是冢中枯骨而已,不出三五年,便要敗亡。”
方重勇搖搖頭說到。
聽到這話,崔乾佑嗤笑道:“是啊,聽聞那李寶臣入洛陽沒多久,就納妾五十房!好不快活呢。”
寶臣大帥這么猛的嗎?
方重勇一愣,隨即想起崔乾佑的消息渠道,都是來自民間,那就難怪了。
道聽途說的消息,都是嚴重走樣的。每次傳遞,起碼有兩成以上的偏差。這以訛傳訛的,鬼知道李寶臣到底納妾多少房啊,指不定是韋堅這幫人給他潑臟水呢!
不過話說回來,李寶臣行事荒唐被人詬病,這應該不是吹出來的。流言雖然荒唐,但一般都不是空穴來風。
方重勇忽然想起自己十歲的時候,長安就有人造他的黃謠,說他在河西當刺史根本不老實,天天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結果大概是這個謠言太過于離譜,于是傳了兩天就沒人信了。十歲孩子天天和女人在床上學外語打撲克,有這心情也得有對應的能力才行啊!
方重勇感覺,李寶臣這家伙自從進入洛陽后就跳得很高……最后應該很難收場。
“聽聞朝廷在南方,任命了一批新的節度使,用以鉗制那些蠢蠢欲動的藩王。
不知道方節帥對此有沒有什么看法呢?”
崔乾佑忽然提了一件方重勇還不知道的事情。
“有這件事么?”
方重勇頓時心中一驚。
“確實,有朝廷的使者悄悄過汴州,聽聞還有人走武關道。這些節度使多半都是原本就在當地公干的刺史。”
崔乾佑非常肯定的說到。
江南、兩淮等地,關中朝廷雖然是鞭長莫及。但他們也會想辦法在那些地方形成一定平衡,讓節度使們互相牽制,只要及時上供就行了。
關中朝廷這一手,也算是自救求生,并不難理解。
當然了,如果上供的貨物,不能走運河應該怎么辦呢?
關中朝廷依舊是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從揚州出發走海路,然后順著黃河逆流而上直接到長安。
第二個,走荊襄,從武關道進長安。
算是一條水路一條陸路。但無論走哪條路,哪怕是雙管齊下,都無法替代運河的運輸功能。
更不要說第一條海路,沿途需要在登州補給換船,而登州現在已經被銀槍效節軍控制了。
所以,無論是李寶臣也好,關中朝廷也好,一旦他們騰出手來,都會對汴州下手,而且是不計工本,不計傷亡的下死手!
既然關中與河北的勢力都不行,那么剩下的選擇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方重勇輕咳一聲說道:
“本帥打算組建一支新軍隊,名字嘛,就叫稅警團,平日里專門負責收稅。
定員在三千人,活動范圍便是……本帥有多大地盤,就有多大范圍。誰抗稅的,稅警團就上門強收。
這支軍隊還在籌建之中,還缺一個主將,不知道崔將軍愿不愿意屈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