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建國大業之捉襟見肘-《盛唐挽歌》
第(2/3)頁
“得令,末將一定辦好。”
李晟抱拳行禮說道。
說完他似乎欲言又止的樣子,方重勇疑惑問道:“你還有事情沒說么?”
“姐夫,你啥時候接阿姊回汴州啊。”
李晟小聲詢問道。
“王彥舒已經去亳州了,你姐知道岳父自盡的事情后,就大病了一場,現在身子還沒好利索,又懷著孩子。
還是在亳州養胎比較好。”
方重勇嘆了口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在妻妾都不能過汴州來,他也沒有辦法,只能等生完孩子以后再說。
王蘊秀聽說王忠嗣自盡后,大病了一場,險些丟命。
再加上亳州那邊好幾個孕婦行動不便,確實不適合來汴州這邊。
李晟只好領命而去。
“節帥,入冬后,土壤結凍,不方便筑城,只能等春耕后才能動土。
不過從現在開始,倒是可以儲備一些木料之類的東西。
一直到運河結冰之前,倒是不愁運輸。”
劉晏從懷里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建設皇宮大體需要的材料,好多都是那種需要從南方運來的粗大木料,只能走漕運。
現在距離結冰期還有不到一個月了,運是可以運,但能運多少就難說得很了。
粗大樹木作為房柱,所需數目可以計算出來。青磚是用來鋪設城墻與宮墻的,可以通過計算城墻的長度來估算出磚塊數量。土方則需要根據城池的面積估算,以前工部有一套完整的計算方法。
皇宮的建筑格局都有規制,較為固定,不比城池可以隨心所欲設計。物料的估算還是比較準確的。
劉晏將估算的結果遞給方重勇看,讓后者看得一陣陣頭皮發麻。這還只是皇宮而已,如果把宮城也算上,那就更不得了了。
這也難怪,皇族為了修宮殿大興土木,往往就是在勞民傷財。方重勇總算理解為什么隋末的時候,那么多人站出來反對楊廣了。
汴梁城只有最外面一層的城郭,可以慢慢的修建。到時候也會有很多百姓和商賈自愿參加,有錢出錢,有人出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是這么說。
可要從頭建設一座都城,又談何容易。方重勇不想大興土木,但汴梁城卻是不得不修,只能咬著牙把事情辦了。
這是改變如今政治經濟格局的最大依仗,這也是不鉆長安死胡同的唯一活路。
得運河者得天下,汴梁位于運河的核心之處,有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天予不取,必遭其咎。汴梁城無論是不是將來作為都城,都是一定要修起來的。
“建,砸鍋賣鐵也要建。明年秋收前,一定要完工!”
方重勇咬咬牙說道,他也是決定豁出去了。
“那就要給渡口設立關卡,每一艘靠岸的船,都要收稅。
不然的話,可沒錢修皇宮呢。”
劉晏攤開雙手,表示自己無可奈何。
人力可以靠征發民夫,物料還是要花錢去買的。汴州這邊正處于急速擴張期,什么都要花錢。特別是軍費,不可能少。又不是說他們只修汴梁城就什么都不管了,所以目前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缺錢是可以預見的。
“給商人們發鹽引,讓他們招募附近的腳夫來幫忙修。不要給渡口加稅,商賈們不支持修汴梁城,就不給他們發鹽引。要用引導的方式,讓外來人參與建設,不要盯著那點稅,把人趕跑了。”
方重勇輕輕擺手,否決了劉晏提出加“漕運稅”的建議。
有句話說得好,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的。若是給運河渡口加稅,會把那些專門跑漕運的商賈們給嚇跑的。
如此一來,整個運河就會空轉。只看到船在運河上走,但來往客商,都不愿意在汴州本地靠岸,更別提帶動消費與貿易了。
無商不興,缺了做買賣的人,汴州又怎么可能發展得起來呢?收船只的“停靠費”,弊多利少。
顯而易見,只有不收“停靠費”,才能吸引更多外地船只停靠,拉動本地經濟,最后收到更多其他稅。
“節帥所言甚是。”
劉晏微微點頭沒有廢話,方重勇的方案他還需要回去消耗研究一下。在搞錢這方面,劉晏可一點都不敢小看方重勇,把對方當外行。
他又從懷里掏出一張紙,遞給方重勇。上面寫著第一批鹽引的發行數目和發行規則。
顯然,這些套路都是劉晏早就準備好了的。
“說吧,現在建城到底缺什么?”
方重勇瞥了劉晏一眼,他發現這家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條斯理的,卻又一切盡在掌握一般。
你問一句他說一句應對得當,就是不愿意一口氣說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