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幽州霸總的一己之見-《盛唐挽歌》
第(2/3)頁
至于軍中能不能做到官兵平等,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方重勇都不提出來,那么軍中階層分級只會更加頑固。
告誡何昌期要好好訓(xùn)練部隊,大軍隨時都有可能開拔以后,方重勇叫來李筌,二人在府衙書房里商議軍改的大事。
方重勇將自己在紙上畫的圖案遞給李筌,然后指著這張紙說道:
“戰(zhàn)陣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很可能會發(fā)生。
一旦建制打散了,就沒辦法再組織起來。
本帥以為,現(xiàn)在起便要頒布軍銜制度,在軍服的肩膀,領(lǐng)口袖口等位置,繡上對應(yīng)的領(lǐng)章肩章。
是什么級別的軍官,便可以通過領(lǐng)章肩章直接識別。”
聽到這番話,李筌先是露出一種迷茫錯愣的表情,隨即又恍然大悟,拍案叫絕!
軍銜制度,在中國古代,自西周開始就不新鮮了。所以李筌一點也不感覺奇怪。
但有軍銜是一回事,一眼就能看出軍銜,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唐代,很多時候是通過武官軍服上的細節(jié),又或者是頭盔上插著的羽毛款式來判斷的。
軍中一直都有這方面的需求,只不過都是因陋就簡的應(yīng)付著。
然而,有件令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是:同樣是唐軍,不同隊伍里的指揮系統(tǒng),是完全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指揮體系本身,是帶著這支軍隊的強烈烙印,有著不可替代性。
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家都是按照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的方式,以構(gòu)建指揮體系。包括鼓樂和軍樂隊都是一樣,各軍的玩法雖說沒有本質(zhì)的代差,但若是互相交換,則完全玩不轉(zhuǎn)!
方重勇提出的“軍銜制”雖然只改了一小步,但正是這小小的一步,改善了全軍的指揮體系!
以后看軍銜認軍官就行了,建制打散后重組,速度也比之前要快得多。
而接下來的軍改,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迭代。
李筌對此很是佩服。
“大帥目光如炬啊,這一手真是太妙了。下官這就去寫條令,至于肩章領(lǐng)章具體設(shè)計成什么樣的,工部有人精通此道,完全沒有問題。”
李筌哈哈大笑道。
軍隊越是注重正規(guī)化和標(biāo)準(zhǔn)化,越是具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這些是先輩們用鮮血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李筌原本是不太相信裴旻跟自己說的,方重勇這個人能成就大事。現(xiàn)在看來,他不得不佩服老硬幣看人真準(zhǔn)。
這一點點小改動,對于戰(zhàn)斗力的提升是無形的,又不需要費多大氣力。????“對了,李光弼攻壽州之事,你以為如何?”
方重勇又想起壽州的事情了,忽然有此一問。
李筌頓時一愣,面色逐漸凝重起來。他看到方重勇并不是在反問,而是誠心求教,于是低聲說道:
“壽州州治壽春,北面乃是淮河與八公山,不方便在河對岸屯兵。
而壽春城的護城河,也是引自淮河,四面環(huán)繞。其城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經(jīng)營,根基頗為雄厚。
只不過是因為兩淮已經(jīng)有百余年沒有戰(zhàn)亂,所以城防應(yīng)該不會太嚴密罷了。
此戰(zhàn)勝利的要訣便是一個快字。在壽春守軍沒有組織起防御的時候,一擊而下,那便是大功告成。
若是等守軍反應(yīng)過來,只怕……難說。”
李筌搖搖頭,長嘆一聲。
方重勇這個人有點好,就是聽得進壞話,聽得進勸,所以李筌才愿意實話實說。
“此前大帥沒提,現(xiàn)在下官也要說一說。
讓李光弼去攻壽州,贏了固然好,輸了的話,讓他碰個釘子,大帥再拉他一把。
兩全之策。”
李筌壓低聲音說道。
原來是這樣。
方重勇不動聲色點點頭,其實他沒想那么多,單純就是認為李光弼出馬沒有問題。只不過這個時空李光弼過往的戰(zhàn)績并不是很出色,所以李筌對他的評估也比較一般。
畢竟,誰都沒有先知先覺的本事,除了穿越者以外。
“派人去一趟亳州,問一問李光弼需不需要增援。若是需要,某讓何昌期領(lǐng)兵五千前去支援他。”
方重勇對李筌吩咐道。
“誒?不可呀節(jié)帥。若是這樣,反而還會壞事。”
李筌連忙攔住方重勇。
“大帥希望李光弼歸心,這點確實不錯。
但若是真派兵去增援,只怕李光弼會感覺羞辱。到時候李光弼不但不會覺得大帥體貼,反而會認為大帥是看不起他。
下官以為,用另外一種方式更好些。”
李筌鋪開淮南道的地圖,在壽州以東的某處畫了個圈。
“壽州以東,是濠州。而濠州城是州治不說,還在原鐘離城的對面,隔著河,形成了互為犄角之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