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援兵馬上就到!-《盛唐挽歌》
第(1/3)頁
午夜三更到來,關中軍前鋒主將王武俊,領兵一萬從新安縣出發,一路向東疾行。
待行進到慈澗,正好第二天午時,于是下令安營扎寨,埋鍋造飯。
《山海經》里有記載:“……瞻諸山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陰。控引眾溪,積以成川,東流注于谷,世謂之慈澗也。”
此地甚是有名,西漢即有官方記載。
唐初,太宗皇帝在此與王世充精兵鏖戰,被單雄信阻擊,險些沒于軍中。這里并不是被安守忠與李懷光等人忽略,只是事出有因而已。
安守忠不是傻子,李懷光也不是傻子,他們不防新安縣是有原因的。
不懂用兵之人,總是想著直接從新安縣一路莽到洛陽,就能夠出其不意得手,其實這是太小看這個時代的冷兵器戰爭了。
作為一項風險性極大,專業性極強的殺戮活動,但凡能研究的東西,都被人研究過,都有成果被記錄了下來。
新安縣到洛陽之間的距離,如果是步騎混合的隊伍,正常速度行軍至少需要一天半到兩天,慢一點要三天。
如果是不管不顧的急吼吼殺過去,等到洛陽城下,正好人困馬乏,能不能揮得動兵戈都難說。根本就不必打仗,直接躺地上讓敵軍殺,或許還來得干脆點。
慈澗正好是兩地的中間位置,也是軍隊扎營的地方。中午在這里扎營,等到洛陽城下時,正好午夜。守軍防備松懈,也方便自己這邊斥候偵查地形。
所以安守忠也好,李懷光也罷,他們沒有派兵占據新安縣,不是因為這里不重要,更不是忘記了忽略了,而是超出了一支軍隊的奔襲范圍。
正常攻擊,他們的兵力攔不住,能夠預警就行。奇襲,一日一夜無法抵達,半路上扎營,便會暴露目標。
李寶臣要打控鶴軍的悶棍,是因為控鶴軍不僅元氣大傷,而且還要打掃戰場。
金墉城北戰場留下的兵器儀仗要收拾,傷員要帶回去養傷,疲敝的士卒需要時間休整。
這不是幾天就能搞定的事情。
李寶臣的意思,并不是要打什么一錘子扔出去就不管不顧的突襲戰,也不存在控鶴軍士卒睡醒了發現敵人沖家門口的情況。
王武俊中午在慈澗扎營的消息,當晚李懷光就知道了!
他恨得牙癢癢的,卻也知道,沒有誰會來救自己。當年他們在長安辦的事情,讓很多人都想弄死他們,或者說借李寶臣的手弄死他們。
就算不下場痛打落水狗,袖手旁觀總是可以的。比如說,汴州那位愛惜羽毛的方大帥。似乎就不太想摻和這件事。
李懷光把韓游瑰找來面授機宜。
后者也知道了李寶臣已經在慈澗扎營,心中早已盤算過要不要現在出兵。
等明日清晨,敵軍拔營起寨后,正好控鶴軍也沖到他們面前了!何必等晚上人家殺到洛陽城下呢?
但是這樣做也很有風險,畢竟,控鶴軍在經歷慘敗后,已經一戰懷州,二戰河陽三城,三戰金墉城。
就算人人都是銅皮鐵骨,現在氣力也耗盡了。
更何況,李寶臣不比安守忠,他手里的兵馬要多得多,而且很難說王武俊的隊伍沒有后援。目前屯扎在慈澗的,有可能只是先鋒軍。
“你帶著左射營,去汴州,求方清出兵。
方清不在,就問個能管事的,讓他們出兵救控鶴軍!
他們不出兵,你們就不必回來了,等方清回汴州,給控鶴軍報仇!”
李懷光咬牙切齒的說道。
方清是方有德之子,而控鶴軍是方有德一手帶出來的。如果說這天下還有人會對控鶴軍施加援手的話,那就只有方清了。
唯愿他還記得這份香火情。
“大帥,我們撤吧,李寶臣勢必不敢攻汴州!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韓游瑰抱拳請示道。
他沒有建議一定跟李寶臣拼個你死我活。
現在控鶴軍是什么情況,其實軍中主要將領,心里都是有數的。
還是那句話,人力有時而窮。就算是方有德在,此時也會避戰。
更何況,當初方有德每每決戰之前,都是讓控鶴軍休息足夠,養精蓄銳,從來沒說過什么靠意志打仗的話。
或許李懷光也意識到了,這一戰,他很難贏。
有些心照不宣的話,大家都是懂的,不能說,說了喪氣,士氣可鼓不可泄。
但不說不代表不知道,不代表還心存幻想。
“本帥不能墮了控鶴軍的威名。
左射營是控鶴軍的精華,方大帥首創,不能折在我手里。
你帶左射營去求援,方清但凡有點良心,必定發兵洛陽。
他若不來,以后……你們就留在汴州,扎根活下去吧。”
李懷光嘆息道,已經有了死志。
韓游瑰本來還勸說一下,看了看李懷光一副視死如歸的表情,又感覺再說下去也是枉然。
雖然沒了方大帥,但控鶴軍的軍魂就是桀驁不馴,善戰不退,目空一切!
怕,沒什么好怕的。
逃,是不可能逃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