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官家愛惜羽毛-《盛唐挽歌》
第(1/3)頁
很多東西,很多事情,在沒有辦完之前,那半吊子的模樣往往是非常滑稽可笑的。
比如說汴梁城的皇宮便是如此。
幾年前,那么大一座宮城,宮墻高度比城墻還高不少。
它矗立于運河之濱,四周光禿禿的啥也沒有,顯得另類又突兀。來來往往的商賈旅客,看到這玩意都忍不住要跟旁人調笑一番。不少人還去城墻邊撒泡尿以“宣示存在”。
然而才過了幾年而已,汴梁城的皇城與宮城都已經完工,外城郭也快要合攏。這時候皇宮附近的渡口,已經成了城內的渡口。
宮城巍峨皇城嚴整,路過此地的人,都不由得噤聲不語,被高大的宮城所震懾。
人們這才發現,通過建設新都城,久違的皇權威嚴,似乎又在慢慢的樹立起來。那宏偉的皇城擺在面前,本身就是一種實力的體現。
只是,這份威嚴已經不屬于李唐宗室。
外面的人看皇宮,只覺得威嚴不可褻瀆,然而住在里面的新天子李琦,卻覺得這是個巨大的牢籠,將他困在這里不能動彈。
那千般滋味,當真是一言難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天剛剛入夜,李琦在御書房里讀著汴州市井常見的話本,面露不滿之色,一個勁的搖頭嘆息。
“說來說去,都是寒門子弟苦讀詩書,與高門大戶之女私定終身。后面也老套,主角中進士,得到官家欣賞進入中樞為官,迎娶高門大戶之女,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他將手中的線裝書放下,心中五味雜陳。
近些年,很多新東西出現了,比如說這不起眼的“線裝書”。
過往的書都是以“卷”的方式來保存的,“熟讀破萬卷”便是如此而來。
用卷保存,是因為書經常受潮,要拿出去晾曬,也要能夠好好保存。“卷”顯然比線裝書要容易保存和保養。
事實上,現在重要的官府文案,也依舊是用“卷”的方式存放。
可是民間話本,傳奇之類的“文化快餐”,就沒那么多講究了。汴州造紙產業在方清提前五年的布局下,如今已經呈現出井噴的發展態勢,紙張成本一再下跌。
隨著科舉的改革也在逐步推進,民間對于油墨、紙張、雕版等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商埠得有商埠的底蘊,不光是在這里交易,本地產出也極為可觀。
如今汴州的民間話本,也呈現出“產業化”的跡象,自然,也免不了劇情“同質化”。
李琦在揚州呆了幾年,那邊雖然繁華,卻也沒有汴州這里萬物變革井噴的跡象。不得不說,方清是個大才,很不一般。
“官家要是早生五十年就好了。”
李琦搖搖頭自言自語道,收拾了一下心情,因為他聽到了外面有腳步聲。
很快,霍仙鳴走了進來,對李琦躬身行禮道:“陛下,這是官家派人送來的密信?”
方清?
李琦不自覺坐直了身子,接過信一看,立刻眉頭皺成了川字。
他看了看霍仙鳴,又看了看信紙,不經意問道:“信你也看了吧,你怎么說?”
這封信沒有火漆,實際上是不避諱過手之人閱覽的,霍仙鳴又不是李琦的親信,他自然是看過。
說白了,霍仙鳴現在擔任皇宮內務總管,就是方清留下監視李琦的。霍仙鳴如今只有投靠方清才有生路,李琦有他自己的親信宦官,不可能接納霍仙鳴。
“陛下,官家想問問您的意思。”
霍仙鳴小心翼翼的說道。
他雖然不必討好李琦,但對方好歹也是天子,殺他一個宦官是沒什么問題的,頂多是被方清收拾一頓而已,還不至于傷筋動骨。
“李偒一家今夜子時要從運河渡口南下廣州,他身邊有官家的眼線,官家將這件事告知朕是什么意思呢?”
李琦像是自言自語一般詢問道。
聽聞目前擔任廣州刺史的,是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也是開元時期的老官僚了。廣州,或者說嶺南一帶,對于中原之爭態度極為曖昧,就是一個勁的悶頭發展,誰的號令也不聽。
目前中原各家相爭,誰也沒有余力把觸角伸到廣州。就是實力最強大的汴州朝廷,也是在苦心經營江南地盤,起碼十年內是不會出兵嶺南的。
李偒要帶著家小去廣州,想做什么,似乎已經是不言自明了。
收拾李偒,方清感覺為難么?
其實一點也不為難,甚至可以做得不聲不響。
但他就是要寫一封信給李琦,讓這位天子來決斷。表面上是尊重李琦,實際上則是在逼這位天子表態。
要不要對李唐宗室成員動手。
李琦如果不能妥善處置,那方重勇就要斷然處置了!
簡單說就是:給臉不要臉。
“朕知道了。”
李琦鋪開大紙,寫了一張字條,也不避諱霍仙鳴,直接將其交給對方。
“你走一趟開封府衙,將其交給官家即可,官家便宜從事就是了,朕不再過問。”
李琦面帶憂愁,忍不住用衣袖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說道。
霍仙鳴啥也沒說,躬身行禮便走。走出皇宮后,他才忍不住打開那張字條,上面只寫著四個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