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進退兩難-《盛唐挽歌》
第(2/3)頁
李琦也不得不承認,方重勇這一招很好用,或者說,讓李寶臣他們投鼠忌器。
“既然官家都已經(jīng)決定了,那朕便將這封討吐蕃檄文昭告天下吧。”
李琦點點頭道,心中稍稍安定。
說完,他便找了個由頭,起身離去。方重勇將其送到府衙門外,看著李琦的馬車緩緩離去,這才松了口氣。
搞定了最容易搞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接下來,該是說服手下親信幕僚了。
方重勇也知道,肯定很多人覺得,現(xiàn)在去涼州打吐蕃人很不值得之類的。
他要做這些人的思想工作,說服他們擰成一股繩。這既是在團結(jié)手下人,也是在理順內(nèi)部關(guān)系。作為一個團隊的領(lǐng)袖,無論是做什么事情,只有讓手下人心服口服,把利弊得失跟他們說明白了,這些人做起事來才會全心全意。
如若不然,強行推進的話,一旦上了戰(zhàn)場,身后有人搞幺蛾子,或者摸魚出工不出力,后果將是災(zāi)難性的。
……
關(guān)中,長安以東的灞橋附近,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絲毫感受不到戰(zhàn)爭的硝煙氣息。
以赤水軍為骨干的河東軍在此地扎營,暫時還沒有攻打長安,所以看上去長安附近的局面還算平靜。
李寶臣大軍主力,已經(jīng)陸續(xù)撤到了長安以西的武功縣,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兵馬守大明宮,實際上是打算將長安讓給李抱玉。
當然,這并不是李寶臣安的什么好心,而是龐大的長安,對于一支行政能力極為有限的藩鎮(zhèn)而言,很多時候,并不是一種財富,而是一個大包袱。
李抱玉攻克長安了,城內(nèi)百姓吃喝拉撒,他到底管還是不管?
如果不管,那長安便會成為人間地獄,亂兵亂民四處橫行,對于李抱玉而言,能撈到的好處有限,麻煩卻是不少。
如果要管,那該怎么管理?
丘八們會殺人,卻不會生產(chǎn),也不會管理地方。合格的官吏從哪里來,行政的機構(gòu)又該怎么運轉(zhuǎn)?
這些雜事都會極大拖延李抱玉進軍的步伐,已經(jīng)在長安盤踞多年的李寶臣,對此深有體會。
長安這地方,進來容易,但好好管理,將其理順,很難。
李抱玉同樣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打到灞橋以后,便停下腳步,屯兵于此,并不著急進入長安。
除此以外,李抱玉停在灞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如今涼州城已經(jīng)被吐蕃人攻克了。
他們就算拿下長安,西面的隴右,也是一片絕地。
換言之,之前李抱玉等人的打算,是拿下長安后,河西與隴右之地,也能輕松拿下。西有涼州,東有太原,這片狹長的統(tǒng)治區(qū),戰(zhàn)略縱深已經(jīng)足夠他們大展拳腳了。
可是現(xiàn)在涼州丟失,那么就算占據(jù)長安,就算擊潰李寶臣,他們也會面臨吐蕃人的侵擾,并且原本在涼州的根基,也完全用不上了。
下一步要如何行動,便成為擺在李抱玉等人面前的重大抉擇。
剛剛和論氏五兄弟大吵了一架的李抱玉,此刻正揉著自己的眉心。
論氏是論欽陵的后人,移居涼州后,便一直在跟吐蕃人對抗。現(xiàn)在吐蕃占據(jù)了涼州,讓論氏憂心忡忡。他們家雖然核心成員已經(jīng)定居河東,但在涼州的產(chǎn)業(yè)和家仆也不少。
他們之所以支持李抱玉,便是因為李抱玉當初提出的,那個橫跨涼州與河東的計劃很誘人。
現(xiàn)在涼州丟了,論氏的切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尤其是被吐蕃人占據(jù)。于是他們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
涼州安氏的損失更大,可是李抱玉卻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是在涼州居住過一段時間的人,就不會不知道吐蕃人的厲害。那是動輒就能動員十萬以上戰(zhàn)兵,打仗不顧自身死活的野蠻人。
如李抱玉這般的將領(lǐng),他們都是在前線廝殺中成長起來的,不是什么溫室里的花朵。正因為如此,這些人才非常清楚吐蕃人的厲害。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人均壽命極短。
不打仗是長痛,打仗是短痛。對于吐蕃人來說,打仗很多時候只是一種解脫罷了。
對此,李抱玉等將領(lǐng)是深有體會的。
“兄長,我們不要進長安么?”
看到李抱玉在營門外,看著灞河對岸的長安城發(fā)呆,李抱真走過來低聲詢問道。
“你說,我們應(yīng)該放棄涼州的基業(yè)么?現(xiàn)在也不知道家中情況如何了。”
李抱玉長嘆一聲道,臉上寫滿了憂愁。
在河東,他們不過生活了幾年而已。但在涼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那邊繁衍生息。
甚至在大唐還沒建立的時候,涼州安氏就已經(jīng)在涼州落戶了,只是沒有飛黃騰達而已。
那時候他們與涼州張氏等大族互相通婚,某種程度上“共治”河西之地。是李抱玉的先祖安興貴從中斡旋,讓大唐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接管了涼州,這才有了涼州安氏的基業(yè)。
現(xiàn)在,他們要放棄這份“祖業(yè)”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