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功在微末處-《盛唐挽歌》
第(2/3)頁
話音剛落,盾墻就從中間“裂開”了一條縫,一個盔甲上全是干涸血跡的年輕人伏跪在地上。
“罪將李自正,恭迎官家!我等將士與吐蕃人不共戴天,豈會與吐蕃人為伍?
請官家明察啊!”
他的聲音帶著哭腔,還有無盡的委屈與憤恨。
“起來吧,讓將士們放下兵戈各自回軍帳歇息吧。同室操戈的慘劇,不該在赤水軍中上演。”
方重勇隨手將節杖遞給一個赤水軍士卒,走上前將李自正扶了起來。
“你父親和你叔父投靠了吐蕃人,證據確鑿不容辯駁!只是你與麾下部曲對此并不知情,被他們牽連乃是無妄之災!
現在本官持天子節杖,寬恕你們無罪,一切過往都不再追究。軍中兵將軍職不變,序列不改。
你隨本官去中軍大帳議事吧。”
方重勇拍了拍李自正的肩膀寬慰他道。
李自正面色數次變幻,最后化為一聲長嘆,他對方重勇抱拳道:“得令!末將這就跟隨官家去帥帳!”
李自正這個小年輕,原本還想替他父親李抱玉和叔父李抱真鳴冤呢,想讓汴州朝廷懲處發動兵變的辛云京一伙人。
可是聽方重勇所說,他也不得不將原本的打算掐滅。
整件事,已經定性了。
所有的錯,都是李抱玉和李抱真二人的。
是李抱玉等人勾結吐蕃人在先,辛云京等人兵變在后。
辛云京和論氏兄弟,是在“撥亂反正”,他們沒有過錯。
李自正被父親和叔父牽連,對勾結吐蕃的事情全不知情更沒有參與,也沒有過錯。
單純是為了自保而反抗的涼州安氏本部人馬,壓根就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這些人依舊是沒有過錯。
所以說這一切都是誤會,全都是一場誤會!
反正,錯的是死人,活著的人都是沒有錯的!這就是汴州朝廷給這件事下的定論!
已經不可能再更改!
那么,這場兵變的責任到底應該怎么追究呢?年輕人,你最好想清楚再說話哦!
這年頭飯可以亂吃,話是不能亂說的!
方重勇這番話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很明白了。
李自正最好不要亂講話,方重勇還可以護著他。要是胡亂攀咬,指不定事后會被當做是“同黨”一并處置了。
到時候,死的可就不止是一個李自正了!搞不好就是涼州安氏全族之人!
這些彎彎繞繞,李自正也是很久之后才琢磨明白的。
一場同室操戈的血戰,在一炷香內消弭于無形之中。李自正的部曲將兵戈入庫,只保留隨身的橫刀,各自回軍帳歇息去了。
阻攔在營門口的拒馬與木柵被搬開。大營內外的尸體,也被統一收殮安葬掩埋。
這場兵變就像一把剛剛要出鞘的刀,正要殺氣四射的時候,被人強行按回了刀鞘!
遠遠觀摩這一切的辛云京等人都傻眼了。
原本他們以為方重勇進大營后,會談很久的,沒想到一炷香時間就解決了問題。那些桀驁不馴的丘八,看到方重勇親自擔保,都十分順從的放下了武器,各回各家,回歸原本建制了。
這讓辛云京感覺有些沮喪,也讓他看到了自己和方重勇之間的差距。
一個人能發起兵變不算本事,很多丘八都會搞,甚至可以說不需要有多高的職位,沒什么了不得的。
唯有兵不血刃的平息兵變,才是唯一真神!
很顯然,無論是李抱玉還是辛云京,在赤水軍中的威信都遠不如方重勇。
這是當年方重勇在河西乃至西域縱橫捭闔,遺留下的崇高威望和堅實信譽。
功在微末之處,發力之時,便是舉重若輕,一個承諾就能抵得上千軍萬馬。而發起兵變的辛云京,無論找什么理由,殺死主將李抱玉和李抱真,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軍中其他將領都是兔死狐悲,多少都會對他有所提防,不可能推舉辛云京為赤水軍軍使。
方重勇帶著李自正回到帥帳,李琦頓時一臉驚訝,沒想到讓眾人束手無策的危機,居然這么快就解決了!他雖然沒有在軍中待過,但是對丘八們蠻不講理的性格,卻是知之甚詳。
“陛下,李自正不知其父已經投靠吐蕃,軍中將士亦是不知,這些都是一場誤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