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年冬天,幾乎是年關快到的時刻,方重勇在返回汴州獻俘的途中,麾下軍士嘩變,簇擁他登基稱帝。無奈之下,方重勇只得帶兵入宮,“請求”天子李償退位。 不知為何,方重勇不肯以天子自居,仍然自稱官家。 沒有天子,那就沒有“天授王權”之說,于是開閉門會的時候,元載詢問方重勇:新朝當立,皇帝治理天下的法理性何在? 方重勇則是提出了“順天應人”的說法。 首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正統,必須來源于“大一統”的王朝,換言之,朝廷所統治的地盤要盡量的大,盡量的囊括過往朝代的傳統地盤,至少是核心地盤。 越大越好,越是疆域遼闊,就越是具有正統性。 唯有如此,方能與其他偽朝相區分。 其次,新朝的正統性,來自于順應天下局勢,與百姓們的擁戴。 正因為百姓都認朝廷,所以朝廷才是朝廷。如果大家都不認了,那么朝廷就變成了偽朝。 簡而言之,民心是天下大勢,也是統治的根基。倘若有一天朝廷失了民心,那么所謂大義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方重勇強調了“王權民授”的概念。 因為某些原因,所以這樣,那樣,再這樣,再那樣,懂的都懂。 這些說法,很好的規避了唐朝為什么變成了“前朝”,而不再是正統的原因。 因為大唐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它自然就變成了“偽朝”,它丟失了大量邊疆的疆域,所以不再具有大一統的正當性。 大唐君王的權力來自于百姓,如果百姓們真的還支持大唐天子,那方清之流,又如何能夠上位? 這些彎彎繞繞的話,看起來花里胡哨,實際上卻是老實人在講大實話。 權力不來自于百姓,難道還來自于虛無縹緲的上天不成? 方重勇的話語也暗示了,如果將來新朝廷倒行逆施,百姓們也會揭竿而起,推翻他們的統治。 與其編造謊言,強調自己的權力來源于上天,自己把自己都忽悠了。 還不如辦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過不下去了,誰會無緣無故起來造反呢? 一眾親信,對此心悅誠服。 元載又詢問國號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國號可為“汴”,或者為以睢陽為中心的“梁”也行,還可以叫“魏”。 當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來的,國號為“涼”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方重勇卻說: “為官為政,治理國家,總是講究一個政治清明,愛民如子。 所謂清如水,明如鏡也。 國號或為大清,或為大明,以示國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傳達到中樞。你們認為是叫大清好,還是叫大明好?” 很顯然,方官家心中已經有了決斷,拋出兩個選項讓親信們參詳參詳。 國號一般都是以開國皇帝起家的地方為準,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陳便是取的開國皇帝陳霸先的陳姓,當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時期的陳國。 只不過那個地方在河南周口,與陳霸先的家鄉浙江吳興離得很遠。所以基本上可以確認,陳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國號。 新朝國號為“方”亦是可行,只是這大清或者大明,確實是有點標新立異了。 然而元載卻帶頭站出來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說大清或者大明這兩個國號都很好,從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不過,大明的國號應該比大清更好一點。 方重勇頓時感覺很好奇,詢問緣由。元載繼續說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為王土,大吉!” 這個角度很是刁鉆,而眾人轉念一想,又覺得元載說得實在是太有道理了! 清不能說明什么,但日月之下皆為王土,就太應景了! 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語,只是輕輕點頭表示贊同。 于是眾人定國號為“明”,即日起方重勇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為“明高祖”,封王韞秀為皇后,家中妻妾都有封賞,俱有名分。 由于家中女眷太少,元載又建議選民間秀女以充實后宮,方重勇再三權衡之后,不得不采納在這個時代,無論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議。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對于官府“換牌子”的事情完全無感,他們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強盛時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當方清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明的消息傳到關中以后,當地的李氏宗室殘余,就立刻起兵造反了。 汴州也不平靜,一些搬遷到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動,包括他們的親家,某些關中天龍人家族,也是在密謀政變。 只不過,人一多嘴就雜,更是有不少人剛剛聽到密謀,馬上就去汴梁城內的朝廷衙門告密。這些陰謀政變還沒開始,就已經鬧得滿城風雨。 畢竟,所謂的名分大義不能當飯吃,方清和當初的汴州朝廷沒有做什么倒行逆施的壞事,反倒是均田,發鹽引,減商稅,開工坊,請科舉進士給百姓免費認字,干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又收復了關中與河西,還打跑了吐蕃人。 平時這些事情不會有多少人夸贊,一到關鍵時刻,民心向背的力量就顯現出來了。 即便是顏真卿和顏杲卿,也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當中,而是選擇了老老實實的閉門閑居,辭了官不再過問政務。 方重勇將這件事全權交給了偵緝司的司長盧邁處理,可以專斷獨行,處理完以后再上報,不必事事請示。 盧邁也很爭氣,放開了手腳干活,帶人迅速撲滅了汴梁城和周邊各州醞釀搞事情的那些人。 鐵血手腕,找到一個就殺一家,殺得血流成河。 對此朝野震驚不已,沒想到方清政變的時候一個人沒死,政變之后大清算,卻是只要有人醞釀搞事情,就會有血光之災。 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職位不高的中樞官員! 聽說這些事情以后,汴梁城中科舉備考的士子,大罵那些醞釀造反的人狼心狗肺,朝廷殺得好,堅決擁護大明官家方清。 嗯,如果閱卷的時候可以直接給個高分,那就更好了。 大家心里想著的都是,這次處置了一大批人,還有不少官員,這不就意味著,會空出很多官位來嘛。 至于為前朝喊冤的事情,誰愛做誰做吧,反正他們這些前程似錦的科舉考生是不做的。 在這些人心中,方官家就是永遠的神,唯一真神,只恨自己的心聲那位官家無法聽到。 人間世態炎涼便是如此,才過去不到一個月,就沒人記得前朝的好了。 改國號,登基稱帝,入主汴梁城皇宮之后,方重勇并未閑著,而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內政。詔書像是不要錢一樣的下發,看得人目不暇接。 第一道圣旨,是成立國家戰略決策局,常設成員九位,一般成員二十五人到三十六人之間不定,地位在議政堂之上。 九位固定成員里面,三省六部當中選六人為固定成員,宰相必在其中。另外三人,則從民間選拔有才華的“國士”擔任,任期都是三年,三年一輪換。 民間選什么人,沒有身份限制,可以是現任官員,可以自薦也可以推薦,最終由官家一言而決。 這個部門,專門負責商議處置涉及國家發展方向的大事,政務并不繁重,但權柄極大! 第二道圣旨,則是發布了第一個“武年規劃”,并規定了這些年當中,應該發展的項目。 其中土地要如何如何,倉庫要如何如何,吏治要如何如何,說得很詳細。 圣旨還特別強調,要優先發展紡織業,其次發展采礦業,并提出了“糧食要多,工坊要多,商路要多”三多原則,在穩定農業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可以用于和外邦交易特產的手工業。 比如說棉被與絲綢。 第三道圣旨,則是下令在汴州新建一所“綜合性大學”:汴州理工大學。 其中包括算學,力學,器械,軍工,化學等科目,向全國招募教習,由官家親自考核,一經錄用,立刻給予高薪。 然后,將汴梁城皇宮的一處閑置之所,開辟為專門負責紡織的織造工坊,以服徭役的方式,發動汴州及周邊地區,并且有興趣參與項目的百姓,到這里參與紡紗織布,學習紡織技巧,研究紡織技術。 包吃包住,但沒有工錢,想走隨時可以走。 后來,這里改名為“中央織造局”,并聞名海內。從這里走出來的學徒,都成為了民間紡織作坊的搶手貨,甚至有很多人因此發家致富。 第四道圣旨,則是調整了原本大唐“道”這個行政區的區劃,廢除“道”,然后將全國分成幾個“巡撫區”。并在每個區的治所以外,又設立了“直轄縣”,不受巡撫區治所管轄,直接向中樞。 巡撫有單獨的巡撫衙門,在各巡撫區內輪換,負責處理該區域的重大政務。而巡撫區內的稅收與物資統籌,則由布政司負責,乃是該巡撫區在治所的常設機構。 而節度使這個官職被廢除,不再出現一個衙門管理軍政事務的情況,軍務方面,則由防御使替代。 簡單來說,就是調整“州”以上的地方官府構架,防止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