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三條道自己更認同一點,不過相較于這個時代,前衛了一些。王學得到社會主流真正的認同,還需要幾百年。 只有第二條路,看得更靠譜一些,更附和現在理學唱主角的大潮流。 每個理學弟子,為何要先拜孔子,拜孟子,再拜朱子,程子,依次拜下來,這是因為理學的宗旨,就是認為‘道統猶如天道,傳承自有脈絡,圣圣相承’。 先王之學,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口口相傳,再之后湯傳周文王,周公又傳孔子。 所以我們理學的儒家弟子,可以高喊一聲,我們學得是什么,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道理也就在這里。 不過現在理學暮氣有點重了,朱子之后,元明的經學,大體上就是把別人掰爛了揉碎了,咀嚼過一遍的東西,你再拿來再咀嚼一遍,吐出來再給別人吃。 說起來有點惡心,大體就是這樣。 真正能替朱子,傳承衣缽只有劉宗周一人。劉宗周死后,理學就再也沒有大興過。 至于滿清思想受到鉗制,故而樸學大興,所謂樸學就是漢儒訓詁考據的一套,這就是在開倒車了。 但是令林延潮最哭笑不得的就是,身為穿越者,他身上所攜帶的大殺器,就是閻若璩寫的《尚書古文疏證》,以及后世專家對《尚書古文疏證》的補充。 《尚書古文疏證》正好就是樸學大成之作。 林延潮不由心道,我的天,這難道是我主動在給時代開倒車嗎? 隨即林延潮轉念一想,只要是書是好的就行,管你N條道路,我只選一條,最快能幫我成名的道路! 咱可是徹徹底底現實主義者,不管黑貓白貓,能給我抓老鼠才是好貓。 想到了這一點,林延潮不由推開窗戶朝窗外望去,但見已是繁星如斗的夜景。 原來自己不知不覺竟在書樓里,獨坐了一天,連飯也忘記了吃。 不過此刻林延潮卻心情大好,見眼前星空如洗,不由仰天大笑起來。 后世野史里記載這一幕,寫著‘忽一夏夜,林公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學問大成。’ 但事實上這一夜…… “別吵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