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五章 抵京-《大明文魁》
第(3/3)頁
漕船一路已入山東地界。
山東地界較不好走,這里是河脊所在。
山有山脊,河有河脊。
要知道運河的南北兩端地勢較低,唯山東這一段較高。
水不能往高處流,但為了運河流通,就必須山東這一段修筑河閘,還有修筑引水放水的水柜陡門。
整條運河的水,流向不是從南到北,或從北至南,用民諺來說,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大運河這一段,屬于聊城河閘最多,故而這段水路,被稱為閘河。每道河閘,斗門之處都有一名閘官,閘夫三十名。
幾千艘漕船集中于閘關,依次準備過河。
眼下南方泛洪,山東卻雨水不豐。守河閘官惜水如金,眼見船至卻不叫放閘。
閘官雖不入流品,但卻俗稱甜官,意思是油水很多。
漕船到后,閘官先派閘夫每船索錢,每石價格八厘一分不等,給了錢才給放過。
朝廷規定,每閘要積水至六七板,方許開放,但閘官不管那么多,能給個半篙深的水就不錯了。
不過也不敢給太淺,萬一船擱淺在閘道里,閘官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林延潮隨漕船入閘,船行過涵洞,先測量長短,不合的不給你過。
之后船至閘門前,上面閘夫用鐵絞盤牽引石閘開啟,船魚貫而入。
閘道很窄,只能一船進退,為防止河水走失,閘門需上啟下閉,下啟上閉的,閘夫需去閘官那交了上閘鑰匙,才能取下閘鑰匙。 船過了聊城閘河后,抵達通州已是六月。經歷數月,林延潮終于抵至京師,天子腳下。(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