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問-《大明文魁》
第(2/3)頁
漕弊,這也不難,不過林延潮沒有將自己的漕弊論,修改一番寫進去。
他的漕弊論,是從漕兵之苦,由小見大,針砭漕弊,其中申的多,但論的少。
但這一場,既然是策問,主要還是解決問題。其實解決漕弊的方法,林延潮是傾向于開海運的。但是這個不行,前任漕運總督王宗沐,正是主持隆萬海運之事,而被彈劾罷免,幕后是由張居正授意的。
林延潮若是寫海運,也是作死。對于其他考生來說,想出一個革除漕弊的方法更是天荒夜談。
但大家都有個約定俗成的辦法,就是在文章里,贊揚張居正革除漕弊作的一些事來說了。
譬如這次張居正將百余名漕吏下獄,由此引導出,要治漕,先治吏的政策來,考生們只要順著這往上面寫,怎么樣也不會被黜落。
至于最后一道‘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這個林延潮也不由嘆道,這道考題出的,可真的是有點難了。
申商是指兩個人,分別是申不害和商鞅,這兩個人都是法家名臣,在春秋戰國時幫助各自國家崛起。
題目意為諸葛亮沒有變法之心,但用了法家之術,王安石用法家來推行變法,卻對外卻托稱周禮。
林延潮看見左右考生,答到這一題時,不約而同的都是在抓耳撓腮。確實這題實在太難,引古思今,將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拿來作一個對比,論二人成敗得失,還要對法家變革有深刻的了解。
這道題對于別人來說,太難,但是對林延潮而言,卻是直呼痛快,這樣的考題,才有幾分真正‘治國,平天下’的味道了。
這才是國家以策問,選拔人才的方式所在。
如林延潮這樣閱讀量驚人,善于旁征博引的考生,對于歷代得失興亡,古今之變平日都有一番自己了解。
林延潮在腹中醞釀了一番,當下提筆寫到。
天下之患莫甚于不權時勢,而務博寬大之名。
這是林延潮開篇一句,要知道正統儒家書生,是堅決反對變法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