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大明文魁》
第(1/3)頁
陳思育是湖廣武陵人,而蕭良有是湖廣漢陽人,他們是老鄉。【鳳\/凰\/ 更新快 請搜索】
林延潮頓時心想,好了你個陳學士,這顯然分明是要提拔同鄉啊哈。為何說陳思育提拔老鄉?坊局,是詹事府屬下的左、右春坊和司經局的合稱。
要知道翰林院里升遷很慢,掌院學士也才正五品,而這掌院學士已是多年不設了,一般都是侍讀學士掌院事,而侍讀學士不過從五品而已。所以在翰林院內按序升遷很慢,要想官位升遷,就必須借助詹事府這跳板。
詹事府就是東宮屬僚,現在天子還沒有子嗣,故而東宮無從談起。詹事府就是混履歷的地方,比如陳思育就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從五品)兼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故而位列緋袍大員。
而以林延潮而言,要按序升遷,就是擔任翰林院修撰九年后考滿。然后升詹事府某(左右)春坊的某(左右)中允(正六品),再等翰林院侍讀,侍講有無空缺,得以補入,總之品秩先升至正六品再說。
至于蕭良有這編修(正七品),升一級只是修撰,而陳思育這么說,就是給他開了綠燈,直接入坊局升為中允,等于連升兩級。
但是這不能說破壞官場規矩,只能說破格提拔。
相較起來,林延潮就沒辦法,自己就算表現得再出色,但官員升遷就是有一道卡在那。自己修撰(從六品)升兩級,就是侍讀,侍講學士(從五品)那范疇,要跨過侍讀,侍講(講官),從史官成為學士那是不可能,所以只能升中允。
蕭良有聽了后,頓時一副感激涕零地樣子道:“多謝光學士。”
陳思育點點頭道:“本學士處事一貫公允,必不會讓用心辦事的人吃虧。也不會讓無所事事的人得意。需知道翰林院不是讀書喝茶消磨光陰的地方。”
說到這里,陳思育嫌棄地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后交代了幾句修大明會典之事,顯然是將重任托在蕭良有身上。
從玉堂走出來時,蕭良有是意氣奮發,躊躇滿志。而林延潮卻與前來時,臉色一樣,張懋修對此事則是一點也不上心。
林延潮正要回檢討廳,聽身后蕭良有叫住。
“以占兄有何指教?”林延潮停下腳步。
蕭良有拱手道:“沒料到,宗海竟將修撰大典之事讓給愚兄。實是令愚兄感激。”
林延潮笑了笑道:“不能者,當讓賢,在下力有未逮,當然是要以占兄這樣的能者為之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