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大明文魁》
第(1/3)頁
申時行向林延潮問道:“我說燮理陰陽四字你明白了嗎?”
林延潮道:“恩師的意思,貧民百姓固然當救,但富戶也是無辜,濟貧當然是為官之責,但也不必殺富濟貧,這就是燮理陰陽吧!”
申時行欣然道:“孺子可教。再轉到你直文淵閣,要事功是不錯,但你沒有為官經驗,說得和看得,難免浮于表面,若出言建議,很容易得罪人的。元翁指你們翰林來輪值文淵閣,不是讓你來替建議的,而是讓你們翰林們參預樞務,以書中所學觀政要之道。你若是真要事功,二十年后,你入閣大拜之時,還怕沒有機會?”
林延潮知申時行說的,輪值翰林就是一個履歷,讓翰林先熟悉內閣事務,學習閣老們處理政務之道。
因為翰林院是只內遷,不外調的,所以翰林官是不可能有如其他官員那般,去六部,任外官實習的機會。
但是翰林將來又都是內閣儲備宰相,朝廷擔心翰林們整天在翰林院里寫詩修典,成了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于是才安排了翰林輪值文淵閣的流程。
林延潮等五位輪值翰林,表面上是來去內閣東房寫詔書的,但實際上在內閣見習參預樞務,甚至過去內閣大學士權力不大時,還有向他們建議政務之責。
而翰林到了學士這一級,還會去吏部,吏部任侍郎,或者去國子監任祭酒,如余有丁,許國這般,就是讓他們在六部里實踐,如何處理政務,體察世情。這就是入閣前的最后實踐了。
因此申時行的意思,就是讓林延潮在見習過程中,多聽多看不要插嘴。
換到現在來理解。就是你一個實習生,到公司來帶著耳朵和眼睛來好了。千萬不要對公司運作指手畫腳的。
申時行這話林延潮明白,但他也是在考慮自己處境。
林延潮現在已不是官場新丁了,在初時的收斂鋒芒后,現在要準備嶄露頭角。
一個人要如何展露頭角,首先要豎立口碑。
比如朝廷有一難辦之事,天子要選任事之臣去辦,林延潮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但天子。滿朝大臣卻覺得你不行。
這是為什么?這就是沒經營好自己的口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