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二章 評價-《大明文魁》
第(2/3)頁
這茶樓就在武林門外,本是商賈走卒歇腳的地方,但一群讀書人卻在占據了這里,談天說地。
杭州的讀書人們聽聞林三元到了杭州,一一都是聞風而來,爭相與林延潮見禮。
林延潮也沒有擺狀元,及朝廷命官的架子,凡來人皆一一作揖答禮,沒有半點自矜。
林延潮放低身段,不是為了招攬這些名士。其實林延潮也看出如湯顯祖,袁宏道等大部分讀書人。雖都是才華橫溢,但卻都不是從政的材料。將他們與交往過的顧憲成,李三才相較起來,林延潮總覺得他們身上缺了些什么,似是文過于質。
能寫一手好文章的人,常常都不是當官材料,但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的,往往都能寫一手好文章。
不過他們雖不是顧憲成,李三才之流,但林延潮與他們也是詳談甚歡。
交朋友嘛實不必有太多功利心,同時林延潮折節相交,也是為了博取美名。
大家對一個人的評價,常不來自他平日所作所為,而是他與你的親疏。
而在這個時代輿論不出于廟堂,而出自學校,讀書人對官員好壞論斷常十分片面。讀書人對朝廷命官好壞的論斷,常不是看你作了多少政績,而是是否禮賢下士,對他尊重與否。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林延潮表現得足夠禮賢下士,遠遠勝過他才學,名聲以及政績。林延潮對讀書人的尊重,立即就能轉化為他的官聲,讓不少未見過面,只聞其名的三吳讀書人為他點贊。
雖說是談笑,但也不是全然一派其樂融融。
一名四十余歲的士子\'突施冷箭\'道:“狀元公,此去京師晉日講官,又更勝于臨瀛州,登玉臺了。”
臨瀛洲指得是中進生,登玉臺指進翰林院,這兩個都是讀書人最得意的事。這兩句話當然是吹捧林延潮了。
但這士子卻話鋒一轉道:“只是晚生奇怪,眼下江陵得天子器重,官員恩遇多授于其意,狀元公晉日講官,當屬江陵之意,但狀元公又乃王弇州門生。這得意于江陵,豈非又負于弇州。“
這話屬于當面點炮仗了,換了私下場合林延潮早就一句\'朝堂之事,爾也敢多問(關你屁事)\'呵斥過去了,但眼下大庭廣眾之下,林延潮卻不好責怪。
江南讀書人議政成風,對朝堂之事指手畫腳屬于家常便飯,就算是張居正下令禁天下書院,鉗制輿論也不管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