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鎮番邦-《大明文魁》
第(2/3)頁
殿上靜謐無聲,小皇帝也有幾分坐立不安。
他一貫是知道林延潮的文才的,但這國書不同于原來賞賜的國書,這國書既要訓斥番邦,令其敬服,又能不失朝廷體面。
一個字難。
他本想讓林延潮細細思考片刻,再落筆的,但又恐外邦恥笑。此刻他心底滿是擔心,怕林延潮不能勝任,心底已是有了幾分后悔,但見林延潮從容下筆一刻,頓時又滿懷信心。
殿上君臣不安之際,林延潮文章已成。
見小皇帝焦急的神色,太監馮保給宣表官使了個眼色。
宣表官上前從林延潮案上捧過國書。
宣表官先是飛快地看了一眼,一瞬時眼中流露出驚喜交加之色,然后抬頭挺胸顫聲向殿上文武念道:“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朕丕承萬世之基,追述先廟之志,爾等小邦,本為番屬……”
殿上文臣哪一個不是進士出身,庶吉士,三甲進士出身也是不少。
聽到國書的頭兩句,就差一點拍腿叫好。
這兩句話好在哪里?儒家講究正名,所以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興兵討伐要的是師出有名,以有道而伐無道。
文章頭兩句就道,我們非大國欺凌小國,而是爾無故興兵進犯,殺我軍民,搶我錢糧。連個匹夫都知道報仇,我泱泱大國連個匹夫都不如了嗎?
興兵討伐不是為了侵略,而是要申理,要吊民伐罪。是要執其君長問罪于前。
若是文臣從中聽出了‘正名’,而殿上武臣而是胸中澎湃,遼陽戰敗,被一個小邦欺凌,國家上下臉色無光,一介番使膽敢在金鑾殿上恐嚇天子及大臣。
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這如何能忍?
眼下林延潮的國書就是道出了他們心聲。
宣表官一字一句地念著,心中覺得不能平靜。他在這金鑾殿讀書不少篇國書,卻沒有一篇讀完后,令他如此心潮澎湃。
宣表官最后一句,結束后回蕩在金鑾殿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