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大明文魁》
第(3/3)頁
事功刊房里所有差事都由學功堂的弟子兼事,不從外面聘人,眼下事功刊房已是井井有條,已是初步上了軌道了。
但事功刊是一個開始,林延潮用事功刊來檢驗是否有在萬歷朝出報紙的可能。
眼下見來事功刊的成功,意味著報紙的實行也變為可能。
當然這個時代,明朝已是允許民間設立報房。不過這報紙與今日的報紙性質不同。
報紙之意,本就是朝廷邸報。當時的報紙,多是對邸報中重要之事進行摘抄,很少有自己的創作。
如吏部急選一批官員,民間報房就會將這批官員姓名,履歷,新任官職寫明立即刊發,如此讓想攀交情,攀關系的人快一人一步。
還有就是科第之事,讀書人中舉人了,中進士了,民間報房就會立即登載士子情況等等。這樣的報紙不定時不定期,唯有大事發生時才突然出了一期,官員士子們也沒有一直訂閱的習慣。
而林延潮定的報紙,自然是與今天接軌,采新聞大小之事,記錄報上,并且做到兩日一版,甚至一日一版的程度。
但下面的問題也就來了。
既是報紙,比事功刊更注重時效性,也就要求更快的速度印刷出版。那么意味著一個字一個字刻錄的雕版印刷,已是不適應報紙這樣的新事物了。
以明朝而論,民間報房仍是采用手抄或者是雕版印刷,唯有到了崇禎十一年時,才出現了第一份木活字印刷的報紙。雕版印刷固然省錢,但林延潮出報紙為了顧及時效性,卻只能用活字印刷,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可是選用哪種的活字印刷,問題已是擺在林延潮眼前。
銅活字當然是上上之選,但模具昂貴,一套十幾萬兩白銀搞起,除了國家外,民間財力根本無法支撐,所以不在考慮的范疇之內。
排出了銅活字,那么就只有木活字,鉛活字在林延潮的選擇范圍之內了。
在活字印刷里,這時候木活字的技術已是相對成熟了,可以馬上拿來用的,價格也不會比雕版印刷昂貴太多。
但木活字的弊病也是同樣明顯,如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沾水后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等。其中最主要,就是木字較銅字,十分容易損壞。稍稍損壞,印出來的字往往筆畫損壞、殘缺,印出來后就不成樣子,幾乎看不出字來。
若木字的模具損壞太重,那時候就必須立即重新刻字。
清朝時民間報房競爭頗為激烈,幾個報房采用木活字印刷,多是趕工出品,但木活字印刷后的效果簡直慘不忍睹。讀報的人幾乎是在捏著鼻子在看,一面看,一面連蒙帶猜的揣測這印壞的字是什么意思,就跟作完形填空沒什么兩樣。
活字印刷里模具在于重復利用,由這一點看出,木活字實在不適應。
至于鉛活字,則是將來趨勢,在現代激光排照出來前,許多中文報紙仍是采用鉛字印刷。
不過問題就是鉛字印刷,在大明朝好像沒什么人會。
于是難題擺在林延潮眼前,將來的報紙,到底是采用鉛活字還是木活字呢?
PS:今天繼續求推薦票啊!就差不到五千票了,兄弟們幫一幫啊!
第(3/3)頁